3Z中文网

3Z中文网>嬴政为主角的 > 第144章 明代内阁(第1页)

第144章 明代内阁(第1页)

【在稳固了政权后,朱棣又开始着手整顿前朝。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就主动废除中书省,罢宰相,权归皇帝,政由六部。】

【因为朱元璋想要大权独揽,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废黜宰相这个念头早就存在于朱元璋的脑子里了,洪武六年,他设置了给事中,监管六部,分化中书省的权力。洪武十年他又设立通政使司,夺走了宰相处理奏章的权利。】

【直接点说,就是皇帝想要专权,乾纲独断。可能是总有刁民想害朕这种危机意识的驱使,加上鉴于前代得失和建国后紧张的政治斗争等等情况综合下,促使皇帝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而罢黜了中书省和配套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极力想要避免权臣的出现,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坐着的是傀儡,站着的是魏王这种历史故事再次出现,从制度上根除了这种可能。】

【但废黜宰相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很困难了。废除宰相之后,宰相需要做的工作并没有消失,而是由皇帝兼理相职,这中间的任务繁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很勤政的,史书记载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如此繁重的工作,就算是朱元璋他也扛不住。】

【朱元璋深感力不从心,毕竟他的身体早已不是年轻的时候了,还能上阵厮杀的。因此,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自己来处理繁多的政务,而这就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是的,内阁制度虽然是永乐时期才正式成型的,但其实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自己都受不了繁重的工作了,因而才引出的内阁。】

【朱元璋虽是工作狂,但本身精力也有限,每天处理政务疲于应对,于是征召有名望的儒生作为“四辅官”,来帮助自己。】

【可很快,朱元璋就发现,这些四辅官缺乏行政经验,每天之乎者也,不但帮不上忙,反倒更加添乱。】

【无奈之下,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朝设四个殿阁大学士,即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首次征召邵质、宋讷、吴伯宗、吴沉这四个人进入四殿阁咨询政事,实际就是秘书,为“内阁”雏形。】

【当时并无固定办公地点,大学士也只是荣誉头衔,并无品级规定。而且,以朱元璋的性子,这些人很少能够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朱元璋亲自主持。】

【到了朱棣主政时期,他实在是没有他老爹朱元璋那个精力,因此朱棣继续征召官员辅政,并使其制度化,而且设有固定辅政地点,此即文渊阁,这就是内阁的正式确立。】

【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对皇权产生的威胁,朱棣所选入内阁的成员都是翰林院里的六七品小官,虽然可以很快升任五品的翰林侍讲侍读学士,但这就是天花板,不会继续晋升。】

【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等等,都是如此。即使是首辅胡广,虽然待遇明确为尚书级,但品级到死都是五品。】

【内阁诸臣的品级低,就方便皇帝能轻松控制,既分担了皇帝的工作,又不会产生过大的威胁。】

【尤其是后来,由明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内阁的权力更是受到约束。明宣宗朱瞻基时,大臣的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秉笔太监照内阁大学士之票拟批红。】

【再往后的明朝,由于皇帝怠政,深居内宫,朱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从此宦官通过司礼监的职务得以正式与外廷往来,宰辅之权便为内臣所侵夺,司礼监也便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横。】

【逐渐形成的制度,实际上算是将原本的宰相权力分割成了两半,一边是外朝的内阁,另一边就是内朝的司礼监,皇帝居中统御。】

【这种制度确实大大加强了皇权的地位,使得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彻底结束,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也形同虚设。内阁对皇帝的约束,完全在于皇帝对政治惯例的遵守与否,即使内阁请辞,对于君主而言,换上新的听话的内阁也不是不可以,明朝皇帝的权力达成了空前的强大。】

【这种强大是制度性的,而非是出于强势的君王,到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可以发现,内阁成员完全无法制衡皇帝,皇帝那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臣下只有听命行事的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