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老汉是一家之主,他开了口,大旺饭馆从这一天开始当真没再继续营业了,而伍氏则留在家里照看生病的大海,小孩子身体弱,养了四五天才终于恢复了些。这次生病,大海足足瘦了四五斤,可把他奶给心疼坏了。
而伍氏从这天之后,也学会了一些缩着脖子做人,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大大咧咧,声音比喇叭还高。
尤其是面对林巧儿,老远看见之后她就闪得远远的,仿佛害怕她似的。
林巧儿:“……”
对此,成正业就一句话:不管她。
而林巧儿最近也忙着做点心的事情,也的确没空,渐渐地,也就没这么上心了。
成婆子自这日之后都不准伍氏进城,家里大部分的活也都交给了她,伍氏心中有苦难言,好几次想去找赵氏吐苦水,偏赵氏现在也缩着脖子做人,并不敢多说话。
大房二房两人都盼着自己男人赶紧回来,日子过的不大舒心。可反观三房四房,李氏自是不必说,临近产期,成婆子将她当个眼珠子一样护着,生怕出一点儿闪失。而林巧儿那边,点心卖的越来越好,但凡她做一次之后进城,全部都能卖个精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赵氏和伍氏即便是再不高兴,现在也不敢多说半个字了,但这不代表她们心里没有小九九,伍氏不敢明面上问,但心里想的却是,巧娘赚的钱也算老四的吧,不知道有没有充公中……
林巧儿对这些毫无所查,十一月起了霜,她之前吊的柿饼回霜两次,总算是可以吃了。
原本圆圆的柿子已经变成了霜白色的柿饼,桃庵村的柿饼形状略尖,晾晒起霜的时候林巧儿用绳子一个个把柿饼穿了起来,挂在房梁下,远远望去,就像一串一串的红灯笼,回霜之后,林巧儿剪了一吊下来,捏了捏,已经十分的软糯了,就给各家房里都送了一小盘。
成婆子和李氏自然是很喜欢的,成婆子咬了一口这柿饼,感叹:“也不知道她是咋做的,这柿子咋也能这么好吃嘞。”
一口下去,橙红色柿子肉软糯香甜,沁甜入心,一点儿涩味都没有,让人吃了一个就想吃第二个,根本停不下来。要是吃两个有点腻了,就喝口热茶,顺便晒着暖烘烘的太阳,别提多美滋滋。
伍氏和赵氏自然也收到了,伍氏的节省是刻在骨子里的,从小到大都没吃过什么好东西的她不敢浪费一颗米,所以当她吃到这样的东西时,只恨不得将柿子后面的把儿都吞吃入腹,当然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扔了。
“俺的娘,她从小都是吃着这些长大的?”伍氏嘟囔。
伍家是出了名的能生,她兄弟姐妹加起来一共六个,四男二女,她是家里的大姑娘,也就是底下弟弟妹妹一箩筐,现在还有两个兄弟没成家。伍氏在嫁给成正旺之前,别说是这些零嘴儿,就连杂粮饭都不一定吃得饱。
伍氏看着这盘子柿饼感叹,她哪里像人家那么好命哦……
她不知道,这次饭馆事件,公婆最后轻描淡写的揭过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成婆子的原话是:“我就该好好让她长长记性,让她改改这小家子气的毛病!”
成老汉劝:“算了,他们家从小的情况就是那,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要让她和巧娘一样,那怎么可能的事嘛!”
成婆子咬牙:“你别和我提他们家,烦!”
成老汉何尝不是,他笑道:“算了,人毕竟给你生了一个孙子又生了一个孙女,别这么苛刻。”
总之,最后在成老汉的劝说下,成婆子打消了教训伍氏的念头,同意了成老汉的解决方案,先将饭馆关门,后面等儿子回来再说。
而伍氏还以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公婆看在她生病的份上。
一晃就进了腊月,成大成二离家也有两个月了。
寒冬腊月里,天气的确冷的刺骨,当真如大姐所说,冷归冷,日头却还好,也没有下雪的迹象。
城里、镇上,每天的人越发多了起来。因为都忙着置办年货,过大年。
大木村的林场已经开荒结束,就等春天一到,草木重新发芽,再去修整成养牛场,而原本的那些乳牛现在产乳稳定,几家大客户的生意也都谈好,每日有条不紊地朝城里送着便行。年底了,寻常老百姓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喝得起牛乳,但是家家户户都是要吃肉的。
成老汉的猪肉铺子迎来了一年到头最繁忙的时候。
成正业开始去杀猪场和铺子里帮忙。
杀猪场比起养牛场的活更累,一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成小兰要去给爹和弟弟送饭。
因为她不能开口的缘故,平时都是赵氏或者伍氏陪着她去,可赵氏今天去河边洗衣裳,成婆子又不让伍氏出门,于是送饭的事便又落到了林巧儿身上。
她一点儿也不介意,高高兴兴的和成小兰出门了,临走前,还装了一袋子的板栗饼。
这是今天刚烤出来的,送去给四郎尝尝。
两人高高兴兴的出门,这一幕自然又落到了伍氏的眼里,她忍不住撇嘴,她也想出门啊,整天在院子里看着婆母的脸色,还不如让她下地干活去,当真是憋死个人了。
林巧儿和成小兰出门的时候,还和伍氏打了个照面,三人客气的笑了笑,不过她们刚转身,就看见一个男人忽然来了自家院子门口,林巧儿不认识那个男人,却见成小兰毫不意外的模样,大抵明白了这是成家的熟人。
果然,伍氏见到那男人之后,脸色变了变,也顾不上她俩还在了,上前把人一拉,小声道:“你咋来了……”
那人似乎有几分郁闷和生气,和伍氏说了句什么,伍氏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嘴里也说着什么,只是林巧儿和成小兰已经走远了没有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