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可以牺牲自家的颜面,却不好代其他门派做主。”
“如此一来,马踏江湖便多了许多条条框框,既不能太过分,又不能做得不温不火。”
“这其中的度,莫说是他一个千户,便是指挥使青龙来了,也不好把控。”
“小皇帝如今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上上之选,但毕竟是妥协后的结果,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如若在这个时候,有人将众人心照不宣的事情摆到明面上来,不光朝廷要下不来台,那些江湖人也会感觉面上无光。”
夺命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还是有些疑惑:“可为什么要安排一群举人?”
这些投奔宁王的举人,未来一旦中了进士,那可就是一方官员。
聚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了。
就这么抛出去,会不会有些太亏了?
“一些走关系上来的举人罢了,真到了考场上狗屁不是,论价值,还不如那些王爷保举到国子监的贡生。”
对穿肠扇了扇绣有山水图的扇子,语气中对这些举人多有不屑。
实际上,他也的确有这个资格。
和那群纯仰仗家世而无半点才学的烂人相比,对穿肠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全仰仗自身努力。
在成为宁王的参谋将军之前,对穿肠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七省文状元。
何为七省?
即南卷七省,范围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至于为什么还要专门指出南卷二字。。。。。。这里面还涉及到了明初的一桩案子。
大明建立之初,全国科举都是统一试题统一录取标准,从道理上来讲,这么做并无不妥之处。
然而有一年,春闱放榜。
在金陵的街头上,无数的考生百姓围观,开始还没什么,但很快就发现了蹊跷之处。
今年的这一科,榜上得中进士者,全部出自江南,竟无一人是北人。
诚然,江南多才子,以往进士录取的数目,几乎也都是南人多于北人,可若是说北人的第一名还不如南人的最后一名,多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再加上当时那一科的主考官就是南人,所以很快就有人一口咬定是主考官偏私,众多落榜的北方考生本就愤愤不平,对这一观点更加深信不疑。
顷刻间,群情激愤的学子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行至礼部衙门前抗议请愿,高喊“三吾等南人私其乡!”要求官府严查舞弊事件。
一时间民意沸腾,局势几近失控。
明太祖听闻这件事情,也选择了郑重对待,便找人复阅落第试卷,想要增录北方人入仕,以平息北人之怨。
但不知怎地,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尽皆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究竟是主考官暗嘱复阅官员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亦或是北人水准确有不佳,如今已没了考证。
但有一点明太祖明白,那就是大明不能失去了北方的学子。
学子即民心,若是北方人从此做不得官,难免人心向背,恐生变乱。
于是乎,在惩处了主考官以及复审人员后,六月,明太祖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至此,南北榜之争被明太祖用铁腕手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