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和徐经科举舞弊,说冤也不冤。明朝的科举和唐朝有很大的区别。
唐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可以先去拜访考官,投书干谒自荐,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榜上有名也就有希望了。至于是拿出自己作品求得主考官青睐,还是拿出自己的积蓄求得主考官青睐,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明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去见主考官。
徐经是商户出身,家里钱多,在考试之前上赶着去给主考官送钱,你说没有买试题舞弊,谁能相信?徐经自己去也就罢了,还和唐寅一起去,拉了个垫背的,终身不能参加科考不得录用有了个伴。
冤枉吗?若是懂得避嫌,在考前不去面见考官,不送财物不就没这回事了?
也确实冤枉,毕竟会试结果是唐寅和徐经都落榜了,不在录取之列。考官程敏政拿了钱不办事,没有让唐寅和徐经高中。考官之一的李东阳在录取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唐寅和徐经的名字,唐寅、徐经和程敏政三人谁也没有承认泄题了,科举舞弊案也就查无实证。
死不承认,也无证据。
唐寅和徐经是不是真的舞弊了,也就无从得知了。当然,大家还是偏向于获得乡试解元的唐寅是无辜的,只是被满身铜臭的徐经连累了。
毕竟,解元需要舞弊吗?】
第123章
天幕下的众人并不认同,解元就不需要作弊了?会试是全国的举子竞争那少数名额,即便是解元,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就能高中。
不说别的,唐寅在会试中确实是落榜了,而不是因为舞弊所以会试录取的名次无效,是实打实的落榜。
【《明史》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写道:徐经贿赂程敏政的家僮,也就是贿赂程敏政的私奴,得到了试题。
且不说一个奴仆能够得到科考试题这么机密的文件有多离谱,就说《明史》在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写道:有没有舞弊,这事做的太隐秘了,无从知晓。
两个相反的结论,自相矛盾。
这两个结论,都不影响唐寅是无辜被牵连的。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对舞弊一案模棱两可,可以说是莫须有,那就肯定与唐寅无关。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是说程敏政泄题事迹败露,说的话连累了唐寅。
唐寅是苏州解元,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对唐寅十分欣赏,还在程敏政面前夸赞唐寅。程敏政见了唐寅的文章,同样十分的欣赏,以至于后来在看到写的比较好的考卷的时候,脱口而出必然是唐寅所作。
这就给唐寅招祸了。
当然,《明史》中记载的是“语连寅”,具体程敏政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夸赞唐寅的考卷也只是猜测。
也就是说,《明史》中斩钉截铁徐经舞弊了,唐寅只是被牵连的那个。】
明孝宗朱祐樘琢磨着,或许可以给唐寅再次参加科考的机会,毕竟天幕异象都说唐寅冤枉了。
有神迹为唐寅下场辩白,足以堵住天下悠悠学子之口。
被罢官的程敏政越看越气,这《明史》是哪个大聪明写的?不能确定的事情,那么笃定徐经贿赂了他作甚?平白污他清名。
祝枝山相信自己的好友不会舞弊,认为是有仇富的有意针对徐经,唐寅只是被牵连了。
不过,徐经也确实不该在考试之前去考官府上。
【徐经寂寂无名,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后代,就是以游记入选语文课文的旅游达人徐霞客。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也不是绝对的。
李白、杜甫享有盛名,但是他们的后人没有名气。】
天幕下的众人觉得会有的。
后世只要有姓李的姓杜的名扬天下,然后说是李白或杜甫的第多少代后人就行了。
毕竟这么久远的事,查无实证。
只要同姓,就可以随便攀亲。按天幕的说法,承认母系也是自己的直系祖宗,那么即便是不同姓的名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祖宗。
【作者菌翻了一下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唐寅和徐经参加会试的那一年,会试的录取名单,没有一个认识的,不经怀疑唐寅为何没能录取,以唐寅的才华,不应该啊,难道以他的才华还不如榜上那些寂寂无名的人?
随后一想也就释然了,明朝的名人本就不多。
古代人想要在现代家喻户晓,要么写出惊艳的诗文,且得以流传到几百上千年后,入选课本教材;要么在影视剧中成为主角,或者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配角。
没听说过,不代表那些人的才华不如唐寅。
作者菌将唐寅作为明朝的诗人代表,放进“六大诗人系列”进行盘点,不是因为他是明朝最出色大诗人,而是因为他在现代颇有名气,因为“唐伯虎和秋香的爱情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而出名。
唐寅最出名的不是诗文,而是绘画,诗文也还能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