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一门投入大,收获却不一定大的学科。
有时候就差一点运气。好在,这点运气眷顾了沈轶和兰渡。
两人二十三岁的夏天,第一型向导抑制剂进入最终的临床测试阶段。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兰渡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他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看着药剂注入自己手臂。除了被扎的那一下,没有任何感觉。
兰渡把袖子放下。接下来,他们还要经历长达四个月的观察期。医药领域的推陈出新是一个漫长过程,每走一步,都要经过很多关卡。
沈轶和兰渡都有心理准备。
他们以“兰渡工作很忙”为由,拒绝了白塔那边三番五次提出的匹配度测试。到后面,白塔甚至表示,不用兰渡亲自过去,只需要采集一点他的向导素。
依然被拒了,理由都是现成的,兰渡刚刚注射过向导素,体内多了抑制性物质,用来做匹配度测试多半不准。
态度这么坚决,白塔终于有了放弃的意思。
但沈轶和兰渡知道,对兰渡一个人放弃,不代表其他向导也能得到自由。摆在他们面前的路依然漫长,需要用很多时间探索……
他们二十四岁的时候,第三型抑制剂出现,正式进入市场。
“人工合成向导素”的项目被重启。同年,兰渡偶然刷到了一条周静黯然神伤的朋友圈,内容很简单,只有不到十个字: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
——刷新一下,这条文字消失了。
再往后看,周静的朋友圈依然岁月静好。关于她丈夫的内容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
她偶尔会写:希望囡囡只是普通人。
二十五岁、二十六岁……
研究始终没有进展,曾经眷顾他们的运气像是消失了。不过,无论沈轶还是兰渡,都没有太过焦灼。
日复一日的实验中,他们否定了很多方向。团队里时不时会有人说起:“我有预感,咱们很接近了。”
下一个方向的结果还是失败。白塔中有了“向导素是天赐的礼物,根本不可能被人工合成”的声音,沈轶不为所动。
愈多新人类上台,实验室的经费批得越来越慢。保守势力仿佛占据上风,但沈轶丝毫不受影响。
有人去查,这才发现,早在沈轶大学的时候,他就通过机器人小一的专利赚取千万资金。到现在,又数年过去,沈轶进行的一些投资给他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再者,市面上几个有竞争关系的科技公司,沈轶竟然都有持股。光是每年的分红,都是一大笔收入。
没了资金的担忧,沈、兰专注地进行研究。
很多人都说,作为整个项目主持人的沈轶有着让人惊诧的精力。他时常可以三天、五天得住在实验室里,最多一次甚至整整七十个小时没有合眼,同时一直进行着高度精密的实验。哪怕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哨兵,都不一定能做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