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之所以高务实愿意把不少步兵换成骑兵,看似是要花更多钱,但这是另一番考虑:我九十块都花了,也不怕再花十块凑个整。既然现在要展现威风,那干脆就展现个彻底,除了炮兵确实毫无必要带着走,骑兵却不妨多一点,毕竟这可是具装骑兵,就算三岁小孩看了都知道确实威风。
出城之后,禁卫军就正式开始护送工作了,官员们也不必再腿着,而是各自上了马车。这次南下,除了皇帝的御辇必须按照规矩使用三十六人抬的方式行进,其他随行的勋贵也好,官员也罢,统统都换乘马车。
中国虽然早有马车,但把马车搞成确实适合乘坐出行的豪华座驾,那还真就是京华搞出弹簧之后的事。现如今京华甚至都很少生产马车车厢之类的产品了,而是主造马车悬架系统和钢质轮毂,以及搞一下最后的总装。
除此之外的车厢、内外装饰、外轮毂之类的产品都交给了各种各样专业的合作方——这也就是之前说京华带动出了很多产业链配套的表现之一。
这一次圣驾南下,高务实就坚持让官员们要么选择骑马,要么选择马车,总之不允许乘轿。按照他的说法,乘轿出行如此之远,随行官员如此之多,那光是准备轿夫就至少得有一两千人,纯纯浪费民脂民膏,甚至还可能让不少轿夫受伤、残疾甚至累死,绝非仁政,必须禁止。
要知道这一路南下的陪员是以文官为主,加上人数本就有限的勋贵,根本没几个正经统兵作战的武将。那很显然,骑马是不可能骑马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骑马,因此只能乘坐马车。这就让高务实又有了一次大力宣传马车的机会,而这在他看来是对国家有益的事。
高务实的一贯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科技发展都领先世界,但有一些却必然落后。比如,中国的农业优势太大导致人口优势太大,很多事不需要依靠科技,完全可以靠堆人力解决,轿子就是其中的一类。
马车、牛车、骡车这种东西早就有了,但平时只用来载货,因为载人需要更高的舒适度,而舒适度问题直接用人抬轿子的方式更好解决,完全没必要在马车的进化上面想办法。
然而在高务实看来,人还是更应该发挥生产能力,而不是过多的浪费在服务方面,因为服务并不直接产生物质财富。如果用后世的观点来说,那就是高务实更看重实业带来的国力提升,而不是服务业带来的gdp数据提升。
圣驾一路往东南行进,沿途路程规划大家都知道,是要过通州、经香河、临武清、直奔天津这个驻停之地,在天津停留两日。
然后继续启程,换运河水路南下沧州、德州、临清州、东昌府,由此换回陆路抵达兖州府,此时再次驻停,因为要到曲阜县拜祭孔子。拜祭完孔子之后,圣驾则要北上泰安开始封禅。
封禅完毕,再次南下,过兖州府至济宁州,重新换为大运河水路到徐州,然后一路都走水路过淮安府,抵达扬州,驻停三日。启程后继续南下到镇江,顺长江而上抵达南京应天府,整个南下的路程就算走完了。至于回程,基本上是原路返回,但具体时间尚未定下——因为现在皇帝自己也没决定好要在南京待多久。
当然,这只是计划,目前圣驾刚刚启程。
虽然如此,高务实作为此行的“执行总裁”,当然要评估一下实际表现。整体来看,圣驾一行算得上是井井有条,各方都按照计划行事,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尤其是禁卫军的表现让高务实很满意,这支军队虽然知道不会面临什么外在危险,但还是严格按照出兵作战的要求行事。
不说别的,李如梅和马栋甚至在圣驾前后左右都持续派出探马,确保二十里方圆之内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也不知道他俩是故意表现呢,还是顺带练下兵,或者真就是习惯使然,没什么别的意思。
因为附近总有骑兵活动,这一来还真遂了朝中多数大臣的意,很是给一些藩国使臣长了长见识。除了“大明金国”土默特的使节对明军具装骑兵见怪不怪之外,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一众属国都对明军骑兵的威武雄壮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南方就是南疆、南洋那一众被京华顾问团控制的王国,他们倒是见过警备军的骑兵,但因为南方太热,警备军骑兵也没有搞大明这种半具装化,而是以轻便装备为主。虽说战马方面差不多,可没了这种装备,感官冲击力可就差远了。
“西方藩属”其实就是近期向刘綎表示臣服的几个中亚和南亚交界处的部落,以及早就臣服大明多年的高原诸大势力,虽然他们几乎都不能算作“国”,但不管怎么说也有一堆的汗、王,乃至法王什么的。
这些人当然见过骑兵,但同样对明军骑兵的装备精良啧啧称羡。当听闻这样的骑兵在大明足有十几万甚至二十万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目光呆滞,下意识瞥了远处那华贵异常的御辇一眼,不可抑制的生出畏惧之色。
所谓大明有十几二十万禁卫军骑兵这种水平的骑兵,那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大明现在的骑兵力量确实越来越强了,而且尚未达到高务实预期目标的状态,朝廷还会继续投入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畏惧倒也没畏惧错。
不过,真正对大明骑兵最敬畏,也最感兴趣的人不是他们,而是东边来的二位使节:日本使团正副团长德川秀忠与岛津忠恒。
——
感谢书友“全网最靓陈美林”、“doni”、“klauszx”、“书友20190605084815175”的月票支持,谢谢!
ps:腹泻三日,人近脱水,眼眶深陷了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