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严庄问安禄山,“天子李老三对你,为什么这么好?”
安禄山没当回事儿,直接回答:“天子让我镇守幽州、河东两镇,保持对塞外胡人的威慑,以此来安定大唐边疆,好让他自己能够在长安城安心享乐,他不对我好点儿,谁给他卖命干这些事儿?”
严庄随后追问,“如果现在塞外胡人不稳的话,怎么办?”
安禄山回答,“塞外胡人不稳,那必然是派我出兵,教训塞外胡人。”
严庄点头,继续追问,“如果你出兵塞外,无论输赢胜败,其后果,你想过没有?”
一句话,把安禄山给问愣了,出兵作战,无外乎就是那么两种结果,或者胜,或者败,这本身就是结果了,还有啥后果不成?
而且他也注意到了严庄的用词,“后果”,难道这里面,还有啥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两人的对话到了这种程度,安禄山也知道严庄必然话中有话了。
“还请夫子指教!”
严庄点头,开始给他分析。
安禄山提兵出塞,对战胡人,其结果,确实只有两种,或胜或败,这两种结果虽然不同,但是也会触发相同的结果……
那就是……
死无葬身之地!
第一种,败!
大唐极重军功。
有功,赏赐极其丰厚。
相应的,战败,惩罚也极其严厉。
提兵出战,一旦战败,必然到京城受审,即便非战之过,也不过勉强保住一条性命,官职品觉,都会一撸到底,最后落一个“白身军前效力”的结果。
这是有实例的。
大唐名将薛仁贵,在太宗朝跨海征东、攻打高丽,战后论功,人家乃是首功,不但一战封王还得以图标凌烟阁。
他儿子,薛讷,作为将门虎子,在成长阶段就备受大唐军方的关注,等到成人之后,统帅兵马前往西域作战,一战而败,被提到长安受审,查明非战之过,当时武后临朝,直接下令,取消一切官爵品级,令其白衣军前效力,直到后来缓慢积功,这才重新成长为一名将帅,主导了大唐开元二年的临洮之战,大胜之后才算保住了他薛家一门的名声和品爵。
开元二十三年,安禄山塞外战败之后回洛阳受审,之所以能够被天子李老三特赦活命,一来是因为谢三郎被“调虎离山”派往长安城公干,二来是因为李老三身为堂堂开元天子,在朝堂之上有一言九鼎之威势,三来,也未尝没有“薛讷故事”存在的原因在里面,要不然的话,即便李老三想要特赦安禄山,也难以说服当时的大唐首相张九龄。
回到眼下,在严庄的假设之中,如果安禄山提兵出塞战败而回的话,朝廷对他处理的结果,最大的可能,就是“白衣军前效力”。
这个没辙,你战败就是战败了,即便天子再信重你,也不能和大唐的整个军功体系作斗争,能够保住安禄山一名,令他从大头兵开始,重新“白衣军前效力”,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结果了。
但是,严庄却不这么看。
以他的推断,一旦安禄山战败塞外,朝廷对他的处置,一定会严苛很多,安禄山甚至连“白衣军前效力”的机会都不会有,毕竟,如今不再是开元二十三年了……
因为两个人。
第一个人,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张守珪是当时的幽州节度使,那是安禄山的干爹!
朝廷如何处置塞外战败的安禄山,他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但是安禄山被罚“白衣军前效力”,直接扔到幽州敢死营的时候,人家堂堂幽州节度使还能没办法照顾一二吗?
纵然不能直接把安禄山从幽州敢死营之中捞出来,但是安排几个亲卫保护,在战后论功的时候倾向一二,那不都是随手的事情吗?再不济,也能保下安禄山一条性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