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方镇,在大唐边疆十大节度之中实力最强,共有兵马七万有余。
河东方镇,实力稍逊,也有兵马五万以上。
也就是说,幽州、河东两个方镇加一起,共有大唐边军将近十三万。
这十三万兵马之中,包括了地方卫戍部队,整个边境沿线的守卫部队,以及能够北上或南下野战部队。
在这三部分兵马之中,大概能够占据所有兵马总数的六成左右。
如果不计后果得抽调,幽州、河东两镇能够参与出征的兵马数量,最多也不过能提升一成而已。
毕竟……
地方卫戍部队实力有限,又散乱在河北、河东两地广袤的地域上,集结极为困难,再加上戍卫不多绝大多数都是步兵,跟幽州传统意义上野战部队的骑兵,很难在极短的时间中形成配合,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最后关头,任何人都不会完全放弃两地的军事统治,将所有戍卫部队全部集中到一起。
至于边疆守卫部队,也难以抽调一空,即便完全放弃了漫长边境线上楼台烽燧的守卫,也必须在重要的防守节点上保留最基本数量的守卫力量,要不然就是整个防线的崩溃,这样的防线,崩溃简单,只需一纸公文,但是想要重建的话,需要大量的资源、精力和时间,将边疆守卫部队抽调一空,那无异于杀鸡取卵。
也就是说,安禄山坐拥幽州、河东两个方镇,即便拼尽全力抽调队伍,也不过能够集中十三万人马的七成——不足八万兵将!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
这所谓的八万兵将,是幽州、河东方镇,甚至大唐边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才能勉强凑出来的数量,对阵的还是塞外胡人,才有可能。
也就是说,只有塞外胡人大规模集结,其实力足以从根本上影响大唐边疆的安危,安禄山准备先发制人,集结了手上能够使用的所有人马,提兵北上、主动出击,才又能可能凑出这个数量。
正常情况,根本不可能。
更不用说他要提兵南下反唐,更加不可能凑出这八万人马的数量……
须知,安禄山即便在谋反之初,也知道幽州,尤其是河东的众多兵马之中,不可能全员跟着他一同造反,肯定有数量众多的“不听话”部队,要不然的话,他也不用在严庄的建议下联络塞外胡人,将这些“不听话”的不对亲自送到塞外去。
事实上,按照谢三郎得到的消息,天宝十一载安禄山出征塞外,带领了兵马三万左右,基本全部葬身塞外,只有安禄山的亲兵曳落河,不足五千人,跟着安禄山一同回到了范阳府……
按照谢三郎对安禄山实力的推断,他起兵反唐,麾下最多五万人马才对……
但是。
安禄山蓟城点兵,还就真点验出来十万大军。
一开始,谢直以为是国朝征战的惯例,“谎称”,如同曹操下江南的八十三万人马一样……
后来,身陷幽州的大唐司勋郎中裴士淹拼死送回来消息,兵马,十万,实打实的!
这就让谢直迷糊了。
他必须要搞清楚这件事,因为他为安禄山准备的“防守反击”的策略,必须知己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防守,谢三郎要在洛阳城顶住安禄山的正面进攻,他麾下到底是五万人还是十万人,对整个阵线防守的压力,影响很大。
反击,扬州舰队浮海而上,强攻安禄山老巢范阳城之后,倒卷河北,要在洛阳城下与洛阳城中的谢三郎一同前后夹击,更是需要知道安禄山放在老巢范阳的守卫力量,以及整个河北相关州县的防御情况。
所以,谢三郎对安禄山反唐的军事势力看得非常重,一定要弄清楚。
“安禄山造反,哪里来的十万兵将?”
这个问题,谢三郎问严庄,严庄也有点迷糊。
毕竟,从安禄山天宝十一载二月提兵出塞之后,严庄就被强行滞留在长安城,虽然不算和幽州安禄山断了联系,毕竟他人在长安,对幽州那边的情况了解得并没有那么细致。
不过,严庄身为幽州节度使府的掌书记,乃是安禄山身边的智囊,又是弥勒教的“军事”,对幽州,对安禄山的了解,堪称无人能及,就算消息滞后了几个月的时间,仅凭大体猜测,也能说出很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内容。
按照严庄推测,安禄山麾下兵马十万,应该是真的,他虽然不能明确地说出所有构成,却也能推断出大概的来源。
其中一部分,正是原来的大唐边军。
跟谢三郎的推断差不多,五万左右。
这是幽州、河东两镇,剔除了那些“不听话”部队之后,能够提供给安禄山造反的极限数目了。
当初,两人在天宝十载前来长安城的路程中,曾经商讨出来一个清单,谁能跟着造反,谁不会跟着造反,他们麾下的兵马大概有多少,都曾经有过猜测。
五万,正是两人当初猜测的最好的情况。
另外一部分人马,来自弥勒教。
幽州本就是弥勒教在大唐的总坛坐在地,其信众基础极为厚重。
事实上,这些年以来,弥勒教借助安禄山的遮掩,也曾将信众组织起来进行过训练,还有一个神奇的名字,“护教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