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为了大唐好,你身为首相,推行一个国策,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那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即便最终结果很差,不过也就是你这个首相的能力问题而已,罢相,已经是天子和朝堂对你最严厉的处置了。
但是,胡将守边这一条国策,确实您李林甫李相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才推行的,最终却引发了安禄山谋反这样的结果!
这,却不是您李相仅仅罢相,就能给朝堂、给大唐、给天下交代得过去的!”
胡将守边,乃是李林甫给天子李老三踢得一个建议。
那是在天宝初年,大唐立国百年的府兵制,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名存实亡,李老三不得不下令募兵守边,一改全天下府兵的“番上”制度,改为招募“职业化”士卒,前往大唐边疆守家卫国。
这本是解决唐军兵源问题的一个举措,却被李林甫提出来了一个问题。
大唐立国的府兵制,能够保证边军将领只有对府兵的指挥权,没有对府兵的管理权,一旦朝廷觉得用不着这么多府兵了,兵部出具一纸公文,就可以让边疆战士瞬间变成国内的农夫,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军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在由府兵变为募兵之后,这种情况就难以杜绝了,那些募兵到了边疆之后,完全交给边将管理,还通过过边将的手,把国朝向募兵承诺的薪俸交给所有士卒,这样一来,如果边将心怀不轨的话,很容易就把边军之中的募兵变成自家的私军。
这个事儿,必须防微杜渐!
而作为大唐首相的李林甫,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职责所在。
李老三问他怎么办。
提出问题不叫能耐,解决问题才是厉害。
李林甫就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胡将守边!
按照李林甫的说法,汉人重文华,胡将擅武功。
胡人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之上,对于骑射,对于骑兵的应用,自然有其独到之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边疆大量启用胡人作为边将?
至于边将拥兵自重的问题,正好用胡将守边来解决。
一来,大唐所招募的士卒,大部分都是汉族士卒,让他们跟着胡将造反?很难。
二来,按照李林甫的说法,胡将除了军功之外,所求者不过财货而已,真要是打胜了,多多赏赐金银珠贝也就是了,他们不但不会闹腾,还会更加高兴呢……
当时的李老三很是犹豫……
巧了,正好赶上王忠嗣出事。
王忠嗣本是军将遗孤,从小被李老三带入深宫抚养长大,论感情,论信任,论忠诚,开元、天宝朝的边将,无出其右者。
李老三也信任王忠嗣,在他投军之后一路不遗余力地提拔,最后做了河西节度使,其恩宠,甚至超过了如今的安禄山。
后来的事情,前文提过。
李老三要打石堡城,王忠嗣以兵卒伤亡过甚为由,不打。
一来二去的,李老三和王忠嗣之间斗出了真火,又有李林甫这样的坏人从中煽风点火……
到了最后,李老三一怒之下,下令捉拿了王忠嗣回京受审。
而在这个时候,河西节度使府的哥舒翰站了出来,您不就是要打石堡城吗?好,我河西出兵去打!而且一定会把石堡城拿下来,您就别难为我们节度使了。
最终,哥舒翰统兵数万,死伤过万,才拿下了区区百余人驻守的石堡城……
最尴尬的时候,石堡城乃是大唐前往吐蕃套路之上的一处要塞,吐蕃人出石堡城之后,可以直趋大唐,而大唐占据了石堡城之后,想向高原上进发的话,还需要借着攻取其他类似石堡城一般的要塞……也就是说,就算大唐打下来石堡城,也没啥用……
且不说这个,只说李林甫,又撺掇李老三推行“胡将守边”,理由都是现成的——王忠嗣,你干儿子,都不听你话,这要是别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您再看看哥舒翰,多听话,让打石堡城就打,他是胡人……
李老三一听,一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