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汜水关外的地道,已经被咱们全部填平,倒是又有了引诱淮南军出城的条件……
更难得的是淮南军主动出城……
以末将来看,不如放他们出城,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他们引诱到城外两里之外,脱离了汜水关投石机的攻击范围的地方,然后将之围而不杀,以此来围点打援,说不定还真能将谢三郎和淮南军全部引诱出城……
到了那时候,我就不信我数万幽州轻骑,还真打不过他三千淮南军!
说不定,节帅可以一战功成!”
安禄山听了,不由得点头,却不想,在他开口之前,高尚却抢了先。
“节帅慎重,此计不妥!”
高尚高军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
“谢三郎狡诈!
暗中派人出城偷袭,倒是有可能。
但是派人出城偷袭不成,却改为强攻,让城头弓箭手一力压制我军弓箭手,却依旧延续着偷偷派人出城的动作,实在有些画蛇添足,与其这样,何如直接打开城门放出淮南重骑?难道他还怕重骑盈门的时候,我军弓箭手能反冲城门不成?
所以,高某料定,谢三郎此举,必然有诈!
以高某之见,不如维持现状为好。
我军已经填平了汜水关外的所有地道,眼看攻城在即,以十万雄兵攻打仅有三千淮南军守备的汜水关,纵然谢三郎依托汜水关地形能够大量杀伤我军将士,却也断然没有攻打不下来的道理。
与狡诈之人相争,堂堂正正地大势碾压为尚,何必在夜晚情况不明之中妄动?
我等只要以羽箭压制住淮南军不得出城也就是了,有什么事儿,天亮再说……”
两个意见,一正一反,一个说让淮南军出城,另一个说维持现状,就这么直接摆在了安禄山的面前,等着他这个主帅进行抉择。
说实话,如果单纯从人的这个角度出发,安禄山还是更相信史思明一点……
史思明靠谱啊,统领工匠营,不但在规定时间内打造出足够的宫城器械,还别出心裁地打造出大型攻城锤来,要不是谢三郎在地道之中早有准备,恐怕上个月叛军就已经攻破汜水关了,说到底,攻城锤未能建功,也是非战之过。
反观高尚,纵然顶着一个“军师”的名头,实在有点没溜,安禄山也算是看明白了,高尚此人,才情或许是有的,但是嫉贤妒能实在是太厉害了,而且权利欲相当强烈,有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彰显自身的不同而提出来反对意见。
别的不说了,就那一次出主意“堆土为山”,根本就是为了反对史思明才提出来的,结果呢,五千人,十天之功,被谢三郎一把火足足烧了三天……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安禄山现在要多不待见他就多不待见他,但凡有辙,安禄山都不想从他嘴里面听见一个字。
不过呢,具体到今天这个事儿。
高尚的反对意见,又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过言语之中也有道理,其中“谢三郎狡诈”一句,颇得安禄山之心,至于后面,“等到天亮堂堂正正而战”更是让他心有所感。
再看史思明的意见,虽然描述的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立论根据却是“高军师”曾经的战略部署“引诱出城、扬长避短”,现在连“高军师”都自己跳出来反对,如果还坚持按照史思明的建议去做,好像就有点不合适了……
再说。
安禄山即便再不待见高尚,却也要考虑他身为弥勒教教主的身份,不说他麾下嫡系的五千塞外胡骑,就说在叛军将领之中,也是颇具影响力,最起码,史思明这个弥勒教的左护法,就对“教主”恭敬异常,没看见高尚一反对,史思明就一句话都不说了么……
“好,就依高军师之计!”
随后,安禄山排出五千叛军,携带大量箭矢前去增援,并且命令,一定要把淮南军压制在汜水关中,坚决不能让淮南军出城!
回来报信的叛军将领领命而去。
结果,在增援的路上,遭受到了淮南军的饱和打击。
一个人两个人,穿越战场往来报信,大晚上的,淮南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现在,五千叛军集体行动,乌泱泱一大片,淮南军想开不见都不行啊……
两里,投石机发威。
一里,破城弩攒射。
除了一箭之地之内的羽箭,淮南军的远程攻击,全部启动。
想往来于战场,行,留下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