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皇帝和永安公主能否进入神鸟殿……”
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如此,白止也懒得斥责李隆基了。
而此时的大唐呢?
似乎也在重复着历史,唐玄宗李隆基也对内宠幸杨贵妃,对外在朝堂之上将朝政之事皆交付于杨国忠。
此时此刻神鸟殿之中,唐玄宗李隆基与李歆霓看着沉默下来的神鸟,也不由自主的保持安静,不再说话。
他连忙应道:“明白了。”
“我听别人说,神鸟殿已经很久没有人能够靠近了!”
就比如此时的这种情况,在此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布局,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但终究还是发生了。
而此时藩镇之患也已经显露,但是有一点比较好,因为有永安公主李歆霓的提醒,唐玄宗李隆基也醒悟了过来,及时止损。
就在长安城中的人讨论着这件事的时候,长安城城门之外,皇帝与永安公主仪驾再次出现,皇帝与永安公主从骊山返回了。
杨国忠的理政能力也不行,只知道争权夺势,排除异己,进而使杨国忠同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势力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
有些时候白止都会生出想要放弃的想法,历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虽然华夏民族在这2000年的时光中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是作为华夏儿女,拥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任何的困难都能战胜。
在接下来的几日,普通百姓的日子依旧过得平淡,但是在朝堂之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件事,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罢黜了杨国忠的丞相之位,换成了另外一位贤德之人。
与此同时,唐玄宗李隆基又从他地调兵前往长安城,数量之巨大,引起了长城之中达官显贵的恐慌。
毕竟平白无故的调来大军安置在长安城之外,任谁也不可能依旧毫不关心。
甚至在朝堂之上,多有臣子直言询问皇帝调兵之事,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直言,从他地调来大军不过是为了保护长安城。
这让众多臣子心中皆不解,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虽然长安城之外也有大军驻守,但是数量并不多,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驻守在长安城之外的大军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少。
但是此时皇帝的做法却恰恰相反,竟然又从他地调来了大量的兵马,说是为了守护长安城的安危,可是长安城又有什么危险呢?
在长安城之外,有边镇守护着大唐,大量的兵马驻守在边镇之上,有骁勇善战的将军率领,即使大唐遇到了他国的进攻,也会将危险阻挡在长安城之外。
对于皇帝的做法,朝堂之上的臣子显然无法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臣子心中已经猜到了什么,毕竟天下也有聪明之人,能够在大唐朝堂之上担任要职的人,更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再加上此时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无疑更加确定了他们心中的猜测。
一日朝会的结束,百官皆陆续的走出了未央宫,三三两两的官员聚集在一起,一同向皇宫之外走去。
同时也在低声的交谈着:
“很显然,皇帝也已经察觉到了边镇之患,已经开始准备了!”
“在这几十年之中,朝堂任由边镇将领肆意发展,而在一些边镇之中,一些将领所拥有的兵马大大超过了朝廷!”
“在前一段时间,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多有不敬天子之事,被当地官员揭发至朝廷,从此便可以看出,如今的大唐已经充满了危机!”
“不过还好,虽然近几年陛下怠于朝政,但是随着永安公主的返回,陛下再次勤于政事,并且对边镇之患心中警觉,并且做出了一定的应对!”
“……”
……
此时的白止也已经从骊山神鸟殿来到了有爱公主府,对于皇宫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也有一定的认同。
在历史上,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之时,便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清君侧的目标便是杨国忠。
但是此时的丞相杨国忠已经被唐玄宗李隆基罢黜,就是不知道安禄山还会不会以这個理由发动安史之乱。
时间缓缓的流逝,朝堂之上终于做出了对藩镇的应对,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让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尽快来到长安城觐见,并且不准带领兵马。
至于理由,便是以安禄山为大唐领军作战,战功赫赫,皇帝要在长安城皇宫之中对安禄山进行封赏。
并且以诏书的形式昭告全国,以此表明皇帝对安禄山的赞赏。
此乃阳谋。
在某种程度上,安禄山岂能看不出长安城的形势变化?自然也知道此次皇帝召他入京,定然是一场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