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父皇是如此的激动,如此的气愤,如此的仇恨,狰狞的杀机,似乎恨不得将倭国人全都送到地狱深处。
这若只是故事,未免太过用情。
朱允炆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将沾满酒水的捷报文书拿起,起身走向殿中搁置的火盆中,将文书丢了进去,点了火,蓝色的火焰卷在文书之中。
“
孩子,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准对倭人心慈手软。”
朱允炆看着火起,凝重地说。
朱文奎保证道:“儿臣定会践行父皇旨意,他日治理倭人,以此为纲。”
朱允炆转过身,深深看着朱文奎,警告道:“为了避免结果出现,扼杀在初始是最好的方法。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来清楚父皇的意思。”
朱文奎脸色一变。
为了避免结果出现?
难道说父皇讲述的不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朱文奎知道父皇的能耐,知道父皇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洞察力与远见,知道父皇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智慧与魄力,他的本领,他引领的道路,他提出的国策,往往都透着超前两个字。
父皇似乎看到了未来,从未来的弊端里找出应对之策。所以,他讲述的故事,也是未来!
这群倭人竟如此伤害过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伤害过华夏民族!
杀,该杀!
朱文奎明白了朱允炆仇恨的来源,理解了朱允炆无法释怀的仇恨。
换做自己,兴许此时已经下命郑和,直接屠灭倭人了。
父皇算是克制了。
朱允炆并不是真正的克制,而是现实决定的,开矿需要大量的人工,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大明现在人口有限,远远谈不上人口爆炸,谈不上对外人口迁移。
在这种情况下,动用大明子民穿越海洋去挖矿,着实是不理智的事,再说了,死一个大明子民多心疼,不如多死一
些倭人。
朱允炆需要留下他们,帮助大明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资本都是带血的,朱允炆不希望这血是大明的,只好用他们的血。
这是一次绝密的谈话,只有朱文奎知道。
内阁与文武官员起名字的效率是很高的,只过了一晚,解缙、杨士奇、梅殷、李坚、夏元吉等,就呈报上来六个省名,交朱允炆挑选:
扶桑省、东瀛省、明威省、定远省、东洋省、顺明省。
朱允炆看着几个名字,扶桑、东瀛,在明代之前,确实是可以代称日本,内阁也倾向于在这两个名字之中挑选。
只是朱允炆沉吟良久之后,指着定远省问:“定远省是谁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