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长一点?
常百业没有笑,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法子。
并不是说,活着不会有遗产税,不会被朝廷割一刀,常百业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造小人,培养孩子长大然后分家,来规避朝廷苛刻的遗产税。
最关键的是,时间长了,商人对朝廷的影响很可能会增大,继而推动关于商业法令的改变,将割商人的刀换成小竹棍。
常百业清楚遗产税的出现已不可避免,但经过沈一元的点拨也宽心下来,大不了多生一堆娃娃,到时候分家。
分家房屋、店铺这些也需要过户,过户的税和遗产税怕是天壤之别。
说到底,朝廷真正的目的是逼着大商人、巨贾主动切割家产,现在沈一元家中富贵无数,等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将家产一分为三、一分为五,整体的财富瞬间便分开了,儿子与儿子之间未必亲密无间,未必没有利益纠纷,未必就恭敬友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一户都有每一户的利益与诉求,到那时,大家族之中一言九鼎的情况就不复存在。
经过三代切分,再富可敌国的商人,也可能成为不起眼的存在。
历史上有三家分晋,看似都得到了不少好处韩、赵、魏很是凶猛,一个个都挺强,可结果呢,还不是被人玩死了。
朝廷设置的遗产税越严苛、越重,在未来,巨商的出现将只是昙花一现。
常百业叹了口气,自己还年轻,总还有时间来
解决或避免这个问题,看向沈一元,转了话题:「北面那里,晋商与徽商之间,该如何协调,还需要商议一二。过于激烈的竞价甩卖,反而不利于所有人的利益。」
沈一元点了点头,终于开始动筷子:「粮食、丝绸,徽商在北平的店铺应该占五成。」
常百业皱眉:「沈叔,五成是不是太多了?这里还有浙商,闽商,广商,川商……你们徽商占五成,那其他人还如何分,我们晋商又能拿走多少?」
狮子大开口不合适,饼就这么大,你沈一元的嘴也不能一口吃一半。
沈一元品尝了两口菜,搁下筷子:「在金陵,徽商的粮食、丝绸店铺占的是五成半,到了北平,让出半成已是退让。」
常百业连连摆手:「徽商之所以能在金陵主导粮食、丝绸这些买卖,与你们多年积累有关,甚至太湖、苏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有你们徽商大量收购粮食。你们能在更短时间运粮至金陵,可北平不是金陵。何况,你们想主导北平的粮食,也未必能做到吧?」
这些年来,朝廷并没有干涉过粮食、丝绸买卖,放任商人之间竞争。朝廷唯一的手段,那就是调节粮价,然后收购一批批的粮食运至粮仓里面。
朝廷的粮仓主要是平抑物价,备灾所用,市面之上的粮铺基本上都是商人的,这也让商人斗得厉害,徽商能脱颖而出,实在是这群人太能吃苦了,也太有
胆识了。
尤其是沈一元让掌柜与伙计深入民间,直接将采购点设在乡里,不等百姓挑着粮食去粜,而是主动到乡里,甚至是田间地头,庄稼还没收下来的时候就开始与农户谈收购之事了……
粮食本身没太大区别,买谁家的都能吃饱饭,于百姓而言,哪里店铺近,方便,只要价格和其他地方价格差不多,就会在附近的店铺里买。
粮商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商品上,售卖上,而是采购与店铺数量上。徽商掌控了大量的采购渠道,这才让其一举成为金陵粮食的主导。但这种主导也将因迁都而出现损失。
最主要的是,北平的粮食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沈一元端着酒杯,沉思不语。
今年朝廷要大规模在北平
、山东、河南等地播种高产农作物了,积累多年的种子与成果,无数百姓翘首以盼多年,终于等到了高产农作物进入民间。
虽然进入民间的量并不多,据说土豆预计种下七千亩,玉米种下五千亩,番薯种下八千亩……
这只是进入民间的量,而农学院、官府主导的数量,远远大于这个数量。
沈一元也清楚,随着多年前山西大移民至北平,北平周围无数荒地成了良田,以朝廷眼下的动作来看,估计用不了三年,土豆、番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将会在民间大量出现。
到那时,传统的米商地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继续依托江南粮食向北运输,徽
商所得利未必能有多少。
「四成,最少了。」
沈一元退了一步。
常百业微微摇头:「沈叔,海洋之上没了大明的敌人,水师将会有一大批船只空下来,他们将会往来于南洋,安南、占城、旧港、渤固等地的粮食,可也会大量北运,到那时候……」
沈一元看着得寸进尺的常百业,笑道:「这样吧,晋商想要在北平占几分煤炭,徽商在北平占几分粮食,如何?」
常百业瞪眼,开什么玩笑。
晋商的煤炭可是与官煤并存,两者将占据北平九成的煤炭。你一个卖粮食的问煤炭干嘛。
「用粮食比对煤炭不合适,不如用丝绸、布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