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尼忽然眼前一亮,神经抖擞,不是论文的标题取得有多好,有多新颖。
而是在全球各国掀起基因狂潮之下,他已经很久没有看过除基因以外的论文。
“食蟹猴神经元数量增长1。12%,勉强可以使用剪子镊子等小工具。”
“黑猩猩神经元数量增长1。55%,或许智力开发将达到人类七岁孩童水平。”
“人体神经元数量增长0。57%,或许会在专注时进入低烧状态,但不影响健康……”
史丹尼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他几乎可以确定,这篇论文一定是新人所写,文笔、用词都十分稚嫩。
但论证的方式非常新颖,想法堪称天马行空,却不失合理性。
又像新人又像老人,非常矛盾。
临近深夜,史丹尼看完一整篇论文,犹豫很久,还是决定打电话告知主编:“主编,我给你邮箱发了一篇论文,你看看……算了,我现在就过去找你。”
说完,急忙开车去往主编的家里。
诺亚穿着睡衣,冲泡两杯咖啡,眼神不善:“史丹尼,你最好找我有重要的事情。”
“主编,你看看这篇论文。”
史丹尼也不敢确定,他的研究方向是大豆转基因技术,对于生物神经学只是一知半解。
诺亚接过资料,看到标题以及提纲,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明显是新人的手笔。
“主编,您耐心看下去。”
诺亚强忍着不适,当他看到后续提供的实验数据,眼前一亮,急冲冲去往书房。
过了一个多小时,史丹尼耐不住性子,轻轻敲响房门:“主编,您还在吗?”
书房门一推就被打开,诺亚趴在桌上奋笔疾书,桌上都是散落的纸张。
“主编?”史丹尼走近提醒,诺亚脸上满是激动:“告诉我,这是谁写的?”
“爱德华教授?不可能,他经常在我们杂志发表论文,文笔不会这么稚嫩。”
史丹尼指着论文最后一页的署名,轻声说:“king,刚刚我查过,好像是个新人,以前从来没有听过。”
诺亚询问:“他的地址呢?还有联系方式呢?”
史丹尼面露苦涩,摇摇头:“都没有,只是一个署名。”
起初他以为是系统失误,把地址跟联系方式都吞了。但查了半天发现,确实只有一个署名以及邮箱,其他什么都没有。
包括邮箱都是刚刚注册的,因为谷歌的系统还提醒他,跟对方交流存在风险。
诺亚眉头紧锁,沉吟片刻:“赶紧联系对方,就说他的论文被我们采纳,请他提供联系方式,以及收款方式,并询问他在哪上学,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介绍他去往哈佛,麻省等顶级学府深造。”
自从生命科学诞生以来,有关提升脑域的研究项目从未停止,至今没有任何成果。
king提出的实验方案非常新颖,他本人绝对是个未被挖掘的生物神经学天才。
如果能拉拢对方的加入美利坚,国会一定会给他们一笔不菲奖励金。
诸如此类的事情,
还发生在《科学》《细胞》等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