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先帝时才有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一样。
当然,寒起可调动的护卫数量和质量,要比旁人强不少,毕竟寒起的功绩放在那里,在军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不少人都像杨校尉一样,就是因为崇拜寒起才参的军,他们是很愿意来给寒起当护卫的。
这护卫的人数一多,寒起可操作的空间也就大了,好比调出三分之一来保护老娘老妻,再调出三分之一保护儿子。甚至恨不能把另外三分之一送去北疆,保护他只会动嘴皮子的大儿子。
他觉得自己是根本不需要人来保护的,他可厉害了。
而在护卫保护他家人的这段时间里,粮饷会由寒府出,寒家真的不缺钱,他们也不会占国家的便宜。
王御史却像是偷了油的耗子,拿着寒武侯私下拨款的证明,激动道:“他们虽是武侯的护卫,但寒武侯也不能如此公器私用啊。哪怕是寒起出钱,也不行。寒江雪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按照礼制,他身边的私兵不能超过十个。现在的数量却是四倍有余。”
皇帝对王御史是真的太失望了,倒不是因为王御史的这个谏言角度显得太没有人情味,不顾武侯之子的死活,而是:“你举报这些前,有去详实核对过内容的真假吗?御史台的职能是监察百官,肃正纲纪。不是让你如长舌妇般捕风捉影,陷害忠良。”
这话就说的有些重了。
王御史立刻下跪,山呼不敢:“微臣该死,但臣说的句句属实,没有编造啊。”这可是太后给他的情报,怎么可能有错?
“那你知道私兵一事,朕已经下旨同意了吗?”
“……啊?”王御史傻眼了。这、这他怎么能想到,不对,这种事,哪个皇帝会同意?又是哪个臣子会傻兮兮的直接上旨去问啊?
寒武侯就敢啊。
而寒起之前匆匆回京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上给皇帝的折子被批准了,但需要面谈。
皇帝和寒武侯都是办事喜欢讲究效率的,保护寒江雪的陪戎小队这才能够很快到位。其实皇帝当时的意思是,粮饷也不需要武侯出。毕竟出事之后,无夷王身边也是要增加护卫的,顺带手就能一并算进去。
但寒武侯却很坚持,礼不可废,也不可僭越。寒江雪一个小小的虚衔,怎么能享受和无夷王同等的待遇?
“你就是太守礼了。”皇帝当时是这样对武侯说的。
哪个立了寒武侯那些不世之功的武将,能像寒武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不说怎么张狂骄纵吧,至少不可能还如此坚守本分。
皇帝对寒武侯再满意不过,也因此,他对于王御史的感官就更低了。
一个大臣想要在朝中立住,要么是个聪明人,要么是个心有坚持的君子,哪怕是个混吃等死的谄媚小人呢,至少总得图一头吧?皇帝真的不能理解,像王御史这样又蠢又毒,还总是跳的格外高的,为什么还能至今留在任上。
他下面的人都是瞎子吗?就没有人想过搞掉他,取而代之?应该很好搞吧?
王大人趴俯在地上,眼前一黑,完了。
寒江雪翻箱倒柜,在书房折腾到了大半夜,终于在即将燃尽的蜡烛里,看完了所有的东西。他过去是真的没少写,也不知道说好的咸鱼之魂都去了哪里。不过他倒是差不多理顺了自己过去的心里路程。
小时候随祖母上京前,他应该是还没有觉醒现代记忆的,或者说哪怕开始有了,也不完全,他自己都被搞糊涂了。
只是本能的把现代的世界观,强行套在了这个世界上。
等到回京之后,他才开始被一点点的教导着区分开了两个世界的不同,又接受了全家都可以变成大猫只有他不可以的现实。
顺便一说,大哥真好rua啊!就像他想的一样。
他本来应该是想完完全全屏蔽掉现代,真当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专心致志的去融入他的家庭的。一开始也确实如此。
只是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其实并没有他以为那么咸鱼。
闻嘲风在莲缸里转了又一圈又一圈,心想着,完了,完了,人就不应该做坏事。
然后,就听到寒江雪自言自语:“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和无夷王往来是真的,实在不行就去问问无夷王好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无夷王的字和奏折上的不太一样。”
但这些信件都没有署名,又能和无夷王的话对上,只能是无夷王了啊。
就是很奇怪,信上的时间虽然能追溯到好多年前,但在先帝驾崩、新帝登基前后,他和“无夷王”就再没有了往来。是发生了什么事吗?还是这之后的信件都遗失了?
闻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