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璐璐扁嘴,你们就比我大了一两岁!你们才是小孩子!
胡轻侯瞅瞅众人,道:“本座是没有选择余地啊!”
“本座的第一目标是种地。”
凭良心说,胡轻侯丝毫不想与张角决战,太平道造反,三大巨头横扫天下,她一个人拖住了三大巨头之一,功劳还不够大吗,干嘛要傻乎乎地攻城?
她只想将张角拖在元氏城,借着“自己人”的威名光速收服各地的太平道信众,然后抓紧时间种地。
胡轻侯细心查阅过这该死的铜马朝历年的气象,从刘洪登基后开始,这铜马朝就没有过好天气。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一月,某地地震;三月,日有食之。
熹平一年(公元173年),正月,某州大疫;六月,北海地震;十一月,日有食之。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六月,弘农、三辅螟。177年夏,四月,某州大旱,七州蝗。冬,十月,日有食之。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一月,日有食之,某地地震;八月,日有食之。
光和一年(公元179年),春,某地大疫;京兆地震;四月,日有食之。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春,某州大疫。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日有食之。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一月,某地大疫。夏,某地大旱。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某地大旱。
看看这时间表,该死的,有几年是安稳的?
胡轻侯初到这个世界,以为常山国的粮食只是比去年略有下降,不算灾荒。
粮食涨价,百姓成为流民都是因为朝廷的高昂税赋,以及官员乡绅的搜刮,以为太平道的崛起是苛政猛于虎的典范。
不想这常山国竟然是极少数风调雨顺的地方了。
整个铜马朝的百姓一口气经历了连续十余年的天灾,皇帝刘洪、朝廷官员、地方门阀乡绅依然玩命的搜刮,普通百姓家徒四壁,野菜当做了主粮,哪里还有活路?
不是张角魅力爆棚,而是这铜马朝的百姓已经到了非造反不可的边缘,没有太平道张角振臂一呼,饥民暴起,也有张三李四振臂高呼,无数人拥护。
所以胡轻侯收复地方的时候,重心一直在强行推行集体农庄上。
太平道号称三十几万信众,算上信众家属、因为穷得要饿死了而主动加入的百姓,整个太平道举事带动的“反贼”数字破百万,这是何等大量的人口?
胡轻侯不可能吸收八个州之内的百万太平道信众,但她可以无视被她光复的郡县的人口是普通百姓还是太平道信众,强迫所有人一齐按照集体农庄的标准种地。
一个真定县的数万人进入集体农庄,能够救活多少未来的饥饿的人?
一个常山国的人进入集体农庄呢?一个冀州的人进入集体农庄呢?
想想在另一个时空中,黄巾之乱后天下陷入饥荒,大名鼎鼎的夏侯渊为了养亡兄的幼女而舍弃自己的小儿子,胡轻侯实在不敢想象未来会有多少人饿死。
胡轻侯无力兼顾铜马朝八州的百姓都有饭吃,但是她知道越多的人能够疯狂种地,今年秋天和冬天就会有越少的人饿死。
胡轻侯并不在意哪个朝廷大将跑来摘桃子抢功劳,她非常愿意把围剿张角的功劳让给其余朝廷大将。
她有十常侍和皇帝做靠山,以小小的县尉的官职收复大半个常山国已经是天大的功劳了,十常侍和皇帝分分钟会让她升官发财,她何必再去死死咬住张角?
打垮了张角其实对她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张角若是肯交出《太平经》,早就交出来了,胡轻侯已经确定张角骨头硬得很,宁死也不肯交出《太平经》的,她甚至怀疑张角已经烧了《太平经》,绝不让她得到。
打垮张角只能激起张梁张宝和所有太平道信众的反扑,她何苦没有好处却被人围攻?
胡轻侯做好了与张角静坐战争,然后其余朝廷大将带领数万精锐与张角决战,她吃瓜看戏,抓住最好的机会活捉张角,逼问《太平经》和道术的准备。
可是天不遂人愿,她被人坑了一把,《太平经》的事情变得复杂无比了。
假如说这还在胡轻侯的预料之内,多少有些准备,但皇甫高的复出了彻底超出了胡轻侯的预料。
刺杀朝廷命官、皇帝的小密探的皇甫高没有被砍下脑袋诛灭九族已经是幸运到了极点,怎么会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