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在自己的书房里想了很久,既然要做蝴蝶主题展,那就不能只是把蝴蝶这种动物展示出来,而要让英国人真正地去理解蝴蝶背后的中国文化。
黛玉很快就选中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跟蝴蝶有关的故事,既然它能在中国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那也一定能让英国人感受到魅力。
这个故事在中国是以戏曲或者话本的形式来呈现的,这一套在英国行不通,英国人看不懂。黛玉转换思路,决定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改变成西方的歌剧,让演员唱出来。
黛玉坐在书桌前先用英文把故事写了一遍,但她的英语水平有限,只能把意思粗略地表达出来,做不到词藻华美,也体现不出歌剧的韵律之美。
现在急需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帮她润色这一篇歌剧。
黛玉马上想到了李斯特,她出身高贵,谈吐不俗,一定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想到这里,黛玉和贝拉交待了自己的去向,找车夫帮忙备好马,然后骑着“薛二”去了李斯特的橡树庄园。
李斯特在会客室接待了黛玉,从上一次黛玉帮助她渡过难关以后,李斯特对黛玉的态度亲近了很多。
两个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一起研究剧本。
李斯特先听黛玉口述了这个故事,又问了很多关于故事的细节。
“黛,主人公所在的学堂是指学校吗?为什么他们的学校不是由教会举办的?”
黛玉对这个问题并不意外,薛虹曾经向黛玉解释过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方式。欧洲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势力无法与皇权抗争。而在欧洲,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直到1517年的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王才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维多利亚时期,大部分学校依然是教会学校,教会掌握着人民的受教育权。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妮,在中国大部分学子会先在私人开设的书院读书,然后通过考试进入官学。”
李斯特半懂不懂地点点头。
“那我们需要两个合适的歌剧演员去扮演两个主角,这几天我会好好找找。主角的名字我建议你换掉,这两个名字用英语念出来太奇怪了。”
黛玉把主角的名字定为“英”和“伯”,又和李斯特商定好更多剧本的细节。等她们讨论完毕,李斯特提议黛玉可以给这个故事画上插画,在插画里突出人物的衣服和首饰,起到为商品做宣传的作用。
黛玉快速在脑海中想了几个女主角的装扮,摩拳擦掌,想出门买绘画所需要的材料。
李斯特和黛玉一起骑马,向橡树庄园附近的紫藤花街跑去。
在紫藤花街,随处可见画家和诗人漫步其中,这里有伦敦区最有名的画展和艺术品拍卖行。
黛玉和李斯特走进一家画具店,买齐了材料,正准备离开。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黛玉面前接过,正是那位热爱中国文化的霍克太太。
霍克太太也注意到她们,停下来热情地跟她们打招呼。
“安妮,黛,你们好,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们。”霍克太太依次拥抱了李斯特和黛玉,她身宽体胖,拥抱的时候给人一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
“霍克太太,最近好吗?”黛玉想把做主题展的计划告诉霍克太太。
霍克太太一脸神秘的微笑,问了一个黛玉始料未及的问题:“黛,现在你已经变成安妮的恋人了吗?”
“这话从何说起?”黛玉惊讶地看了李斯特一眼。
霍克太太看了黛玉的反应,很失望地说:“黛,你在伊丽丝的婚礼上大出风头,我们都以为你是安妮的新欢。好多人私底下跟我说,因为这个原因,她们都不敢光顾你的商店,害怕会得罪伯爵夫人。”
李斯特不等黛玉否认霍克太太的说法,抢先说道:“也许黛很快就会成为我的恋人。”
黛玉想也没想就摇头,这太荒谬了,虽然她很欣赏李斯特,但从没想过自己会爱上李斯特。
李斯特垂下眼帘,苦笑着说:“黛,别这么快拒绝,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我们才是最合适的一对儿。”
黛玉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她向李斯特告辞,骑上小白马往伯灵顿市场街的方向跑。
一路上,黛玉只觉得心跳加速,李斯特是黛玉想成为的有力量的女性,也许她们真的很相配。毕竟她们面对着相似的困境,也有同样的勇气。但一想到李斯特的告白,黛玉就深刻地感受到心酸。
是因为接受不了李斯特刚刚和伊丽丝分手就想和自己发展吗?黛玉不知道原因,但就是觉得一口气堵在心里,出不来,把整颗心脏都撑得酸痛。
到了中式商店,黛玉看到一个穿深紫色长裙的贵妇坐在商店里,身边跟着她的两个女仆。
天呐,是贝蒂!想来贝蒂是专门等在商店里,守株待兔。
黛玉知道来者不善,打起十二分精神,微笑着去面对贝蒂。
贝蒂回身,见到了黛玉,她的脸上依然挂着敷衍又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黛玉是她的阶下囚,等待着她的审判。
“贝蒂夫人,下午好。”黛玉给贝蒂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