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沧州
十月初十,十二团北上。
经十余日跋涉后抵达相州,博物院李大家一行驻留当地,秦大川向相州知府递交河南路安抚使陈景彦亲笔书信一封。
信中内容便是请当地衙门协助、配合李大家的考古工作。
秦大川留下一连军士负责护卫,随后继续前进。
随行士子自打离了淮北地界,便感受到了强烈反差。
因商贸的溢出效应,越靠近淮北的府县越繁华,反之亦然。
总之,一路行来,大体上是一个从繁荣、安定的富足之地逐渐走向凋敝、失序的过程。
特别是过了黄河,入冬后河北大地满目破败枯黄。
近年来淮北军在河北路活动频繁,落了个偌大好名声。
当得知这支步伐整齐、雄壮威武的行伍是淮北军后,不少百姓大着胆子站在路旁观望。
比起淮北,此地百姓一个个衣衫单薄、瘦骨嶙峋,毫无生气,竟有些孩童在初冬季节光着脚。
难以想象,苦寒冬季他们如何熬的过。
士子队伍中,有淮北当地士子、有东京发配至淮北改造的士子,亦有周国士子,不管他们立场如何,是否认同楚王所作所为,但他们尚未经过‘仕途’大染缸的熏染,多怀有赤子之心,见当地百姓惨状,不禁心有戚戚。
十月二十三,第十二团夜宿河北路中部的平恩县外,随军士子中的周国士子魏明甫、东京士子黄师虔等二十余人一同求见秦大川。
召人进帐后,听黄师虔吞吞吐吐说了诉求,秦大川差点没忍住骂人。
黄师虔等人见当地百姓困苦,竟想让秦大川划拨部分军粮分发给百姓。
“你们是想让王爷要我的脑袋么?”
军粮不足额、逾期,都是大罪,秦大川只觉这帮人读书读傻了。
可周国士子魏明甫却振振有词道:“素闻楚王爱民如子,他若见了此地百姓食不果腹,定然不会怪罪将军。”
“哈哈哈”秦大川气急反笑,“这军粮是前线将士的活命粮!御敌国境,是我等武人职责,但怎样让百姓吃饱饭,却是你们这帮读书人的事!你们治理不好地方,却要我从将士嘴里抠粮,世间哪有这等道理?”
这话说的不错,各地文官被称为一地父母,治下百姓饥寒交迫,自然是他们的责任更大。
都说天下士人一体,官员无能,他们这些士子脸上也无光。
士子们异想天开的‘借军粮’一事未能如愿,且被秦大川指桑骂槐骂了一顿,士子们暗暗憋了口气,只待到了河北路北部,用心做出一番成绩,好为天下士人正名!
往北再行两日,天气愈发寒冷。
二十五日,队伍进入阜城界
却和河北路其他府县宛若两个世界。当地虽还不像淮北那般盖起大量新房,但肉眼可见的活力生气却充斥在田间地头。
通畅充沛的灌溉沟渠、垄沟规整的田块、组织有序的村民
虽然大家都是头一次来河北路,但淮北士子已见怪不怪。似乎认为,在淮北系治下,此地本应如此。
可东京、周国士子却惊愕不已明明只和平恩县隔了一百多里,两地怎就天差地别呢?
陈初在城南十里相迎,秦大川受宠若惊。
以陈初如今权势,原本不必如此客气,他执意如此,只因欣慰。就像是在外地打拼时,故乡亲人带着家乡特产前来探望、支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