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到后顺着故事线捋一下,电影里每个层级的人物都简单不起来。
尽管社会思潮已经不认同完人,但华国人依旧赞赏利他的义举,唾弃自私的怯懦。
因为半岛战争的阵地防御战阶段,我军普遍以师为方面单位,团为战术单位,团长是有权下达撤退命令的最低级别。
割裂的社会,人性同样割裂!
陈一鸣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搜刮着记忆里的战争电影,找寻着“相对妥帖”的动员理由。
主角组为了节省时间快速通过,不得不主动卷入侦查小队的战斗,这也是电影里唯一一场战斗戏份。
巡逻队员负责向主角组说明一线阵地周边的敌情,为接下来主角组选择绕路做铺垫。
应不应该给这个人物添加一些“人性化”的修饰呢?
《1917》原片里,将军为了让主角更主动地完成任务,告诉他计划明晨发起进攻、冲向德国人死亡陷阱的部队里,有他的亲哥哥。
导演默认观众理解并认同这个理由,有时候甚至直接忽略掉任务动员这个环节。
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是向主角组说明火力封锁区的情况。
前世这是1999年的电影,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原子弹工程,也不清楚建国初期的特殊情况,但他们依旧可以毫无阻碍地理解科学家的选择,并为之深深触动。
半岛战争中,我军团级防御阵地一般有三层,自外向内依次是前哨警戒阵地、一线阵地、后备阵地,从指挥所出发前往一线阵地,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后备阵地。
引导者一,关联主角组的第一个危机,设定为后备阵地的一名连级指挥员。
那么就索性淡化“动员”色彩,塑造一个冷口冷面的职业军官,像使命召唤游戏里的任务NPC一样,用绝对中立的语言精确地命令主角完成任务。
……
等他坐上车的时候,他又考虑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政委的角色,稍许调和一下将军的“冷血”。
一边打心底里不相信舍己为人,一边又居高临下瞧不起自私自利。
参照《1917》的话,至少应该有以下主要角色。
此后几天直到周末,陈一鸣关闭手机,闷在租屋里全神贯注地推敲剧本大纲。
那天晚上,陈一鸣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了半夜的饼,直到大脑终于转不动了,才疲惫不堪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