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动态模糊一拥而上
桑平和保罗当然知道“时间冻结”技术,陈一鸣稍做解释,他们就自行推演出了大致效果。
基本上,就是货车“超越”松鼠的时候,镜头随着松鼠脑袋的转动逐帧定格,最终呈现出松鼠和其头顶的货车底盘一起旋转的动态效果。
电影放映的时候是一秒24帧,假定将松鼠与货车交汇的“冻结”时间设置为1秒,那就是24张定格画面。
事实上也不是非得凑够24张不可,因为人眼自身具备动态模糊功能,只要保留保底数量的关键帧,人脑完全可以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自行补全运动轨迹。
保罗移动拍摄的经验更丰富,当即就提出一个问题,松鼠确实可以用CG制作,货车与土路总是要实拍的,定格旋转时的细节变化如何填充?
保罗的问题,涉及到摄影机与照相机的本质区别。
两者其实都源于反射成像原理,只不过照相机是静态的单帧一次曝光,摄影机是动态的逐帧连续曝光。
同一个画面,照相机拍下来的是一张照片,而摄影机拍下来的是一段视频,只不过这段视频的长度只有一秒钟,摄影机需要以124秒的时间间隔连续曝光24次。
如果把这24帧的画面单抽出来洗成照片,然后与照相机拍下的照片做一个比对,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摄影机与照相机的区别,特别是在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
摄影机的24张照片各不相同,不仅是物体本身,还包括背景、光线、色彩、角度等取景框内的全部要素。
这24张照片合成到一起,传递给人的眼睛,就是“动态模糊”效果。
而之所以是24,则源于摄影机发明之初的反复试验,只有1秒24帧的“播放”速度,人眼观看起来才最舒适。
由此可知,动态模糊效果的达成,是摄影机与人眼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也就决定了,照相机通过“连拍”功能是无法完美模拟出动态模糊的。
具体到“时间冻结”,照相阵列确实可以同时实现连拍和多角度定格,但只适用于绿幕拍摄,也就是把背景、光线、色彩等无法模拟变化的变量全部去掉。
所以电影里的时间冻结,往往会采用大特写镜头以虚化背景。
保罗的质疑就在于这一点,松鼠用CG技术模拟,自然可以上照相阵列,反正都是通过计算机虚拟建模。
可是它头上掠过的货车底盘,以及不断退后的土路地面都是实景,这部分又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陈一鸣可以解释,不过他还是让祥瑞去叫巨石工坊的跟组工程师赵鲁。
他是昨天到的,今天跟车来到外景地之后,陈一鸣就找不着人了,估计是在四处堪景。
桑平和保罗看陈一鸣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也就不再追问。
一起厮混了一个月,两人对陈一鸣已经有了些了解,知道这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
对陈一鸣的诸多质疑,不过是专家出于技术自信的本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