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可耕田(上)
34;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34;这是主席的诗词。
从常德到桃源,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水路。沅江里的客轮不大,比宜昌长江的渡轮还小些,只有一层,舱内摆放着十来排长条椅,中间是过道,夏天敞开舱门与舱板,江风扑面而来,好不舒服;冬季用厚帆布蒙住船舱,舱内亮着灯,只听得见客轮发动机的轰鸣,那就没甚意思了。湘航的客轮是从常德开往麻伊洑的,每日一班。
船开的不快,也很平稳,沿途停靠裴家码头,河洑,取市,杉木塘等处,基本上都是沿途沿岸的农民,小坐几站,就上岸去了,然后就是桃源码头。这条线路走得不多,只是偶尔为了调剂心情而为之。不过,夏日里,吹着清凉的江风,看着两岸的青山绿水,会是一份很不错的心情的。
另一条是陆路。就在常德汽车北站,连大院都不用出,就可以乘上开往桃源的班车,每半小时一趟,是那种湘潭出的,车身布满铆钉,显得很结实的那种客车,高高大大的。乘车的人总是很多,有时还未出站就已经人满为患了。客车从车站大院驶出,在大院门口还得停一次车,还有人拍着车门要上车。
班车经过河洑,取市两个很热闹的集镇,有时人多得连公路也堵住了,汽车喇叭对于那些闲庭漫步的乡下人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兴奋的就在车头前窜来窜去,于是,司机就把头伸出窗外,用手拍打着车身的钢板,大声的叫骂着,人总算散开了,但还有一辆挤得水泄不通的手扶拖拉机依然在前面慢吞吞的爬行。
这条路上有两个奇怪的地方,都是维吾尔族回族乡,一个是枫林,一个是青林。郑河的人对我说,这些人肯定是从来的,有资料说,那些维吾尔人,那些回民们曾经是血战沙场的英雄好汉,后来认定这里和他们家乡一模一样,就住下不走了,朝廷也只好同意了。班车从那里的街道上穿过,无论是人的衣着,还是人的相貌,都没有发现任何异样,除了街上那么多的羊肉店以外。
过了一座小桥,桃源到了。县城城关镇还有些大,横七竖八也有几条街道,沿着沅江边上的东街和边街都是清晨的露水菜市场,清晨人山人海,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满街都弥漫着呛人的油锅味道,挤得几乎水泄不通,太阳出来以后,卖菜的农民就把菜担挑到黄花井路一带去了。
住过延溪饭店,豪华是一方面,但很不舒服,我还是喜欢住在渔父南路上的桃源旅馆。那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生意似乎很清淡,可以任选房间,我还是喜欢住在三楼的第二间客房,后院有一个餐厅,早上供应馒头,稀饭,中午和晚上有米饭和炒菜,傍晚时分,坐在圆桌上喝点小酒,很随意,也很高兴的。
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由正东街,正西街和渔父北路,渔父西路组成的一个大十字路口。商场,饭店,百货商店,修理店,影剧院,新华书店,旅馆都在这一带,县委和县府也在这里,桃源鸡以个大,肉嫩而全国闻名,但饭店大师傅的手艺实在难以恭维,除了辣就是咸,然后就跟着小鲁去一家设在二楼的录像厅消磨时间。
我不记得我们吃过桃源县城里多少饭馆,吃过多少次,但只能算是喂饱肚子而已,看录像的二楼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旧房,有一次喝多了,醉醺醺的,看人都成双影了,越是坚持看下去,就越是感觉天昏地转,晃晃悠悠走到狭小的走廊上,将越来越频繁涌起的酒菜一股脑的全部吐在楼下一家平房的瓦上,臭气熏天。
要到郑河去,桃源就是必经之路,但大多都是路过而已,就是住宿,也就是罢了,不过,如果在郑河待的时间长了,腻了,就会跑到桃源县城活动一番。有一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就和小鲁以及我的陪同一起从乡下来到桃源吃饭,喝酒,还看了场电影,不知为何,我的情绪有些伤感,连皎洁的月光都没看就睡觉了。
桃源县城有三大热闹之处。第一当然数十字路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邮电局旁边的那一家小酒馆,找一张靠窗的桌子,胡乱点三两个菜,一边喝酒一边看街景,警察不多,秩序也井然;汽车站前走不远就是桃源纺织厂,上下班的时候人山人海,保全工大都骑着自行车一溜烟的跑了,纺纱女工成群,有些连白色工作帽都忘了摘下来;最热闹还是靠沅江边,又有桃源一中,又有桃源师专,校舍建设一般,但占地面积不少,青砖红瓦的平房很大一片,中午时分在那附近饭馆找个空座是很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