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Z中文网

3Z中文网>大宋之风流才子人物介绍 > 第35章 格物致知(第2页)

第35章 格物致知(第2页)

而在此时,像先秦就已有的《山海经》、晋代时候的《博物志》等书籍,里面就记载了各种各样的神异之物,还有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以及《齐民要求》等书,里面更有各种的奇思妙想、传说之物,这些都是可以被秦刚引来作为自己发明的基本出处或者是启发素材。

因为这类古书,会因为各种原因,在细节描写方面都会写得非常地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这便可给秦刚以极大的发挥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刚便会从这些书籍中去找出一段似是而非的文字内容,然后再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阐发演绎。

对此,你就可以理解为:这些无比神奇的事物都是事出有因的,也是源自于我们古代圣贤的伟大智慧。

当然,同样的文字,你只能看出表面的字词意思,但是秦刚却可以从中悟出各种伟大与神奇的成果,所以这依旧不会遮掩住秦刚个人的天才理解与卓越实践能力。

“学生联想到像瓷片、砖石,它们原本都只是脆软的黏土,但是经过烈火煅烧后,便可以拥有了坚硬的特性。于是,就尝试将这些东西磨碎成粉后,与石灰石进行搅拌试验。没想到,这样子得到了砂浆,在干透了之后竟然便达到了坚硬无比的效果。不过,这种配方做出来的水泥还有着非常大的缺点,它们的加工方法以及过程非常地繁杂,同时它需要凝固到足够坚硬程度的时间也特别地长,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秦刚说的这一段,正是他在庄内最早试验的那种简化版水泥的方法,一旁的秦察也是见过的,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

“学生便再次思考,这些瓷器、砖块的坚硬属性,都是因为自身经过了长时间煅烧所带来。那么,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搅拌与锻炼的流程重新调整一下呢?于是,我便尝试,在一开始就用石灰石与过去制造瓷砖所用的黏土、铁矿渣这些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后,再进行统一的煅烧。发现这样得到的水泥粉用起来后,居然效果非常不错。而接下来,再通过调整这些原料之间不同的比例,以及在煅烧时的火力与时间等等,就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水泥粉,从而可以在最终建墙盖房的使用中,发挥出这些水泥各自不同的优越性能。”

周芃听得兴趣大发,说道:“昔日本官曾读过苏大学士的奇文《石钟山记》,其中讲述的道理便是,世间万物之由来,当须引经据典、溯源求根本,又得亲身探察、实践得知。我听秦承务对于水泥的发明来源的表述,多有苏老之治学之风啊!”

此时的苏轼,既是当朝的礼部尚书,又是天下闻名的诗文学士,周芃所说此言,大有极尽褒奖之意,众人皆附和称是。

正在此时,忽听厅外通传,说各地来邮的医官们,听说宣旨仪式已结束,早已按捺不住地要进来求见,更想向秦刚讨教牛痘克制天花瘟疫之事。

“让他们进来吧!”毛滂直接应允了。

其实他是有心想让秦刚在周司事面前再多挣得一些脸面,所以转而再向周芃解释道:“宏森兄鉴谅,这些医博士啊,早来的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都是急不可耐了啊!”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内厅涌进二十几位医官,其中不乏一些皓首白须的各地“神医”、“圣手”们。

在来之前,无论他们的医术有多高明,传承有多正统。如果要是遇上了像天花这样的凶疫,除了远而避之,基本都是束手无策的。

此次来到高邮,有怀着虚心请教的人,也有一些将信将疑者的看客,甚至还有人在内心认定,这种所谓的“牛痘”之术,也许就是某种拙劣的江湖骗术,若是能够被他们看穿揭破,也算自己能在众同行面前能够扬名的好机会。

刚才因秦刚被拉去宣旨,这些医官们便就利用这个时间进入安置营中,小心查看了正在隔离恢复中的几人,确认了他们的确都是感染了天花的人。

然后又分别检视、问询了好几位从营中出来的灾民,不仅对他们种牛痘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关心倍至,更是仔细看过了在他们胳膊上种过的牛痘疤痕。

有的医官,还注意到了营地里的卫生消毒措施,尤其是从疫症区到观察区,还有正常的生活区,这各个区域里的布局安排,皆是啧啧称奇,渐渐开始叹服于心。

此时,牛痘对天花的防治神效,基本已经让他们眼见且心服。但同时却又生出了更多的疑问与求知的想法,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地来此求教。

“见过周天使,见过毛知军,见过诸位上官。”医官们进得内厅后,只是匆匆地向堂上的几位官员简单行过礼后,便迫不及待地转向了秦刚。

“秦小官人有礼了。老夫钱乙【见本章后注】,乃太医局丞,正巧这次在楚州听闻此事。”看来钱乙是这些医官们推举出来的代表,“刚才我等都已看过中疫之人,也已确认了种过牛痘之人都是有了防范的效果。只是敢问秦小官人,这牛痘之法,源自何时何处,又有何等医理在其中?”

秦刚其实不知眼前这位老医者,乃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六昧地黄丸”的发明者,甚至还被称为“中华儿医之祖”。

但是秦刚知道他们都是饱读医书之辈,断不能像刚才那样,简单说个古书名就可以糊弄过去。于是起身恭恭敬敬地回了一个礼,说道:“学生其实并不懂得医理。”

“啊?”众医官中显然有些人非常意外。

“但是,这世间万事万物,皆应依天道、行法则。《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说明许多大道至理,都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寻常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格而知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学生父亲早年在外行商,也曾到过患有天花凶疫之地,闻见过那里人之存活十不有二。但却提到了三点,”秦刚此时又搬出父亲秦福来说事。

“一是但凡有人经历过天花、而侥幸得以存活的话,则不再会被染疾。”

这点是所有医者都知道的常识。

“二是染疫之地,牛马之大畜,虽也有感染之症,但鲜有死亡。三是疫区内养牛人家里的存活者似乎远多于其他人家。”后面讲到的这两点,有的医官也就不一定听说过,当然,即使是少数知晓的,可能也从未想过,把这些现象归纳在一起思考。

“如果我们把这三种情况放在一起,来好好地格一格,能得到什么样的推论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