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王国是对厄勒海峡通行费的第一个发难者。
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天然水道还有大小贝尔特海峡,但也都被丹麦控制着,同样是丹麦的内海。为了防止有些船只绕道,丹麦在这几个海峡也照样实行收费制度。
厄勒海峡位于丹麦西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最南端之间,连接着波罗的海和北海,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长度约为一百多公里,最宽处有三十公里,最窄处仅四公里,水深在12-28米之间。
厄勒海峡是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国家相互沟通的最重要通道,来往的各国船只不计其数。
这要搁着在齐国身边,不说要将其占领,那也绝对要打上门去,拆了它的收费站,然后宣布这个海峡自由通行,不受任何限制。
为了保证过往厄勒海峡的船只听从命令,丹麦在海峡最窄的两岸修建炮台,架设大炮,不招呼的船只将会面临来自两岸的炮击,甚至有被击沉的危险。
所谓路通则财通,丹麦人便打起向来往船只收取过路费的主意。
王室人口庞大、生活奢侈,必定需要大量花钱,但丹麦王室的主要经济收入却是来自对外国船只的收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国财政的负担,相应也减轻了对民众的搜刮和剥削程度,算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或者说把矛盾转嫁到过路的外国船只上。
厄勒海峡最北端、也是最窄处、彼此距离只有4公里的两端各有一座要塞,名字都叫赫尔辛格。在1658年前,丹麦还统治着海峡两岸,所以两座要塞是同属一個城市。当瑞典通过战争,夺取厄勒海峡的东岸领土,这座要塞自然就要按照瑞典语发音和书写方式了,就变成了赫尔辛堡。
瑞典原本是丹麦-挪威-瑞典组成的共主邦联的成员,船只出入厄勒海峡是不需要缴纳通行费的。
可是在1523年,瑞典脱离了邦联,独立建国了。于是,丹麦便视瑞典船只为外国船只,开始征收通行费用。
为了避开厄勒海峡,少缴冤枉钱,1621年,瑞典在厄勒海峡以北的卡特加特海峡沿岸建立了一座新的贸易港口城市哥德堡。
随着国力逐渐增长,瑞典便开始挑战丹麦的北欧霸权,多次与其发生战争。在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瑞典军队在1658年攻入哥本哈根,逼迫丹麦割让厄勒海峡以东的省份,并在1660年的《哥本哈根条约》中规定瑞典的船只免征通行费,这一年也是瑞典帝国最为高光的时刻。
然而,瑞典免征厄勒海峡通行费的特权并没有维持得太久。1720年,丹麦加入反瑞同盟,跟许多小伙伴对瑞典展开围殴,并最终战胜瑞典,再次趾高气扬地向瑞典船只征收厄勒海峡通行费。
不过,囿于实力上的差距,为了避免遭到瑞典的报复,丹麦积极展开外交,与法国、普鲁士、波兰等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期获得外部声援,吓阻瑞典人。
同时,丹麦还一边倒地投向了英格兰的怀抱,想借助这个欧洲第一海上强国的庇护,来保证自身的安全,并且让他们收取厄勒海峡通行费的行为能获得欧洲大国的背书。
你们瞧,英格兰王国是支持我们的,是我们丹麦的坚定盟友,他们的海军强大无比,我看谁敢不缴过路费!
然而,万万没想到,丹麦王国所抱的这个大腿却被一个远道而来的印度洋霸主给狠狠地砍了一刀,血涌如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腿变得纤细,也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法罗群岛海战、加纳利群岛海战、阿尔沃兰海战、英吉利海峡海战,曾经强大无比的英格兰海军被齐国连连重挫,损失惨重。别说为丹麦提供武力庇护,就连英格兰本土也遭到齐国的攻击和封锁,形势极为不妙。
更糟糕的是,在齐英战争爆发未久,瑞典王国突然开始厉兵秣马,不断调集军队往边境地区汇聚,惊得丹麦人乱作一团,不断向法国、普鲁士、波兰等国求援,以制止瑞典可能发动的军事入侵。
不过,瑞典王国在大张旗鼓不断向丹麦发出各种威胁,惹得丹麦王室和百姓恐慌不已之时,又突然掉头就攻入了俄罗斯境内,拉开了第二次大北方战争的序幕。
虚惊一场,让丹麦人长长舒了一口气,不由在胸口不断地划着十字,感谢天主的保佑,感谢上帝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