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边张屠户家的最近常往袁二爷家送猪肉,今晚看见她下工回来又听着酸话了,便宽慰她道:
“他们这些人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咱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袁三贵家的笑着与她点点头,道:“嫂子,我省得的,听得多了,我也就懒得再与她们说了。”
张屠户家的看她面上带笑,完全没被那些话影响,便道:“大丫二丫两个在家里带着弟弟们,还要砍草喂鸡喂鸭也是忙得团团转,你快回去看孩子吧。”
袁三贵家的点点头与她告别。
一连二十多天,忙完了盖房,紧接着开始忙春耕,今年袁二爷有经验了,提早就将要用的耕牛预定了,犁完了袁家村附近的,又就去犁荒山那边的几亩水田和旱地。
忙里偷闲,将家里的茶叶移到那边山上去,有松树林的那块山头家里孩子不让用,那就挪到隔壁山上,顺道让人将土坯房盖出来,等春耕过后,寻两个长工,再好好打理这两座山头。
袁未几个孩子在年二十的时候就开学了,新的一年,她和两个弟弟都升入了内舍生,一起入读内舍生的学生里,还有沈述沈淳两兄弟。
原本外舍生里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有些直接没再过来,有些人则被刘夫子留在外舍生里再读一年。
古代私塾的教育颇有些因材施教的味道,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不同,夫子给众人授课的内容也不会相同。
多半时候,都是几人为一组进行讲课,袁未和两个弟弟并欧阳睿自然是被分在同一批的,只是让袁未没想到的是,沈淳居然和她分在同一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知道这沈淳已经在他们镇上的私塾读了三年了,进入内舍生后,陆夫子考校了他的学问,觉得他天资不错,但基础不牢,想要从头教他一遍。
许是袁未在书院的声名在外,陆夫子经常在课上提问袁未,一道问题,袁未回答完之后,陆夫子还会提问沈淳可有补充的地方,偏偏这人还能答上那么一两点她想不到的内容,这就让袁未对他刮目相看了。
自从来到旌德书院,袁未也是处处要强,这时感到压力之后更是认真读书,沈淳有时会不长眼地凑到袁朝身边小声问道:“你姐平时就这么认真的学习吗?下课了都不挪下位置?”
袁朝看了坐在隔壁的袁未一眼,狠狠点头,“她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她只在书院里学习,回到家是不学的。”
是的,袁未之所以回家不学习,是因为她太忙了,除了忙着开发铺子里的点心,还要忙着设计新店铺的陈列,连袁朝袁晨两小子的功课都很少过问了。
县衙建设新码头的告示已经下来了,同时出售码头旁边地皮的告示也已经下来了。
方婆子选了又选,最后在鹊渚镇的位置买了一间铺子,神庙镇也选了一间,同时还和周大舅一起合资买了一间。
周大舅最后还是放弃了从家里拿钱来。
一说起这事,周家就吵架吵得不得安宁,周老三家的更是将分家挂在嘴边,周大舅没办法,他离家在外本就不太能顾得上老两口,此时若是因他闹得分家,他又怎么安心,他不能当那个搅家精,最后也不再提这事。
袁大郎见此便回来商议,想着家里原本想买三间铺子的,只是最近开销太大了,把钱全砸到铺子上也不放心,最后便和袁二爷、方婆子等人商议,和周家大舅在鹊渚镇又合买了一间铺子。
袁未见此便道:“那不如我和大舅在一起合买!不用走家里的公账,以后分账也能简单一些,本金我和大舅一人一半,盖成二层小楼,做个小食肆,我负责出主意,大舅家负责打理,利润所得五五分账。”
袁大郎倒是赞成,本就是他这一房的亲戚,以后不和袁二郎袁三郎这边分账,自然更适合一些。
方婆子和袁二爷也都同意,只是这样一来,袁未的口袋也空了。
喜欢农家小娇娘:姐靠第六感发家致富()农家小娇娘:姐靠第六感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