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的时候,那些柴火还要时不时搬出来晒一下。
下雨的时候,雨会飘进洞口浇湿泥炉,云溪在挡风墙和土墙之间斜搭了两三根竹子,盖上几l片一个人高的大树叶挡雨,盖上带着泥土的草块吸水。
她很想制作一些木板,但没有趁手的工具,只好多多利用树叶和泥土。
搭建泥窑炉的灵感还是来自农村的灶头,用水和过的黏土垒砌一个“n”字形的底座,长约一米,宽约二十多厘米,一圈一圈垒砌。垒到二十多厘米以后,一头作为柴火进口处的灶门,灶门下方需要留出孔隙作为灰室;另一头垒砌起圆柱形的烟囱。
这样就成了一个“l”形的泥灶,如果寻常的灶台,需要在平面上切一个与锅等大的圆形,然后放入一块大铁锅;但她搭建这口灶是想形成高温烧制的效果,所以平面上没有孔洞,只在侧面开了一个口,方便放入陶器。
泥窑炉初具雏形后,云溪火烧加固,然后阳光暴晒。
风干泥窑炉的间隙,她试着用黏土捏了一个酒坛状的罐子。
第一次捏罐子的时候,没有经验,捏成型的罐子,底部粘连在石块上,根本拿不起来,她不得不推到重做。
第二次做的时候,她想到包饺子时,饺皮太黏,可以在手上抹些面粉,以此类推,她在自己的手上和石块上撒了些草木灰,果然能够防止底部黏土粘连在石块上。
她把罐子从侧面放进泥窑炉中,侧门再抹上黏土,完全封闭起来,然后点火,开始烧制。
云溪只记得要高温才能烧出陶器,但具体不知道要多少度的高温,更不清楚要烧制多长时间。
从清晨到傍晚,她守在泥窑炉旁,一边看着火,一边用草木灰水处理动物的皮毛。
不停地添火、扫灰、再添火,直至傍晚时分,才停止烧制。
云溪没有急着取出来,让泥窑炉中的余温,继续烘烤那个泥罐。
第二天起来,她挖开侧门,用木棍捅了捅罐子,试探性伸手摸了摸,拿出来一看,确实有了陶罐的感觉,虽然不太好看,但硬度也足够
可惜,被她烧裂了。
或许是温度太高,或许是烧制的时间太长,或许是捏制过程中留下了气孔或者裂纹……
她并不气馁,打算今天继续尝试。
烧裂了的陶罐,云溪没舍得丢,虽然无法用来盛水、煮水,但也可以当作一个容器,储存一些物品,比如,晒干的野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烧废的陶器,在洞口堆积成了一个小山堆。
这天,云溪去瀑布边取水时,看见水面结了一层冰,瀑布水流也变得很小。
她用石块砸开水面上的冰,心想:冬天马上来临,要是水潭这里都被冻住,那沧月是不是只能去海里游泳了?
正出神思考,不期然听见了天空中一声鸟鸣。
云溪抬头一看,看见一群乌泱泱的黑鸟飞过上空。
那是去年沧月捕食过的黑翅鸟。
云溪记得这种鸟的模样。
它们成群结队地盘桓在水潭上空,数量越来越多,云溪看了几l秒,连忙跑回了山洞。
她缩在山洞口,露出了一个脑袋。
这里可以望见瀑布的位置。
她看见空中那群黑翅鸟扑棱着翅膀落下,落在水潭边,像是在啄饮潭水。
虽然云溪知道它们处于沧月食物链的下放,但现在,沧月不在她身边。
它们在高空,越聚越多,看上去有几l百只,每只下来啄一口,也能把她身上的肉啄光,就算不啄她,她也十分担心那个小水潭里的水,会不会被这群鸟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