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扩城方案
长安扩城并不是临时才有的想法,唐高宗时代就有了,新建大明宫就是扩城的一种方案,最后是选择洛阳东都的双京制作为扩大都城的方案。
如果从广义的概率上来说,唐朝甚至还有太原府、河中府、成都府、凤翔府、江陵府等等都城,甚至唐肃宗李亨在朔方灵州登基,那么灵武县也短时间成为过唐朝的都城。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都,长安作为唐朝都城有两百六十六年时间,而东都洛阳成为都城也不过才二十六年,所以真正意义上扩都还是要扩大长安城。
长安扩城的思路是李邺最先提出来的想法,主要源于两个朝廷合并,涉及到大量官员的既得利益,还有军方将领希望在长安有宅子的诉求,还有江南士族也抱怨距离长安太远,长安控宅太严,他们在长安买不到宅子。
所以李邺从泉州回来后,就提出了扩城思路,然后政事堂讨论通过,由工部制定扩城方案,交由军政议事来讨论。
按照李邺最初的思路,长安扩城是向西向北扩,把汉长安城和现在长安城融为一体,但遭到政事堂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长安城的统一协调,破坏长安风水。
右相李岱提出了第二个扩城方案,东西南同时扩城,东北方向灞桥也修建一座新城,和汉长安城平衡呼应,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李邺觉得这个方案牵涉面太大,但这是他父亲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方案,李邺也勉强认可了。
工部制定的细节方案已经下放到各部寺监,各部寺内部也进行过讨论。
右相李岱缓缓道:“扩城就涉及到把农田变成宅地,大家都知道,农田才多少钱一亩,宅地又要多少钱,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冻结一切土地交易,由朝廷统一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
李岱作为统治者的代表,文官集团的领袖,他首先考虑的可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朝廷的利益,大家都清楚,一旦扩城会产生大量的土地利益,这块利益大家都要抢,李岱主张朝廷拿大头,李岱的思路自然得到了政事堂的一致支持。
李岱这個思路还是儿子李邺教他的,当年李岱出任户部侍郎,朝廷极度拮据,李邺给他出的主意就是卖地,卖掉了部分土地后,财政拮据极大缓解,李岱尝到了卖地的甜头,他很清楚,一旦扩城后,大量土地会产生多少利益?
今天军政议事敲定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土地并购法案,朝廷一致同意,以农田五倍的价钱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当然,农民的宅地不会收购。
但城外真正属于农民土地并不多,恐怕连一成都没有,唐朝兼并土地的风潮如此强盛,紧靠长安城的土地简直就是黄金中黄金,哪里还会有多少属于农民,大部分都在各个权贵的手中,其中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这里面包括了三座各自占地万亩的皇庄,以及禁苑大量的土地,这些都属于皇帝所有,占据全部土地的四成。
其次便是朝廷,这得益于阉党集团的覆灭,数十名宦官贪财如命,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在长安和洛阳占据了大量土地,收敛天量财富,阉党集团覆灭后,金银等财富七成进了内库,三成进左藏库。
然后所有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宅等等,都归了朝廷,加上官府控地,比如汉长安城基本上都属于官府,所以朝廷、官府占了全部土地的三成左右。
第三大地主是权贵,包括皇族、关陇贵族、外戚、高官士族等等,他们积累百年,土地数量也十分庞大,大概占据了全部土地的两成。
最后才是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等等,他们的土地非常零星,几乎几亩、十几亩,几十亩,汇集起来最多只占一成,这里面农民的利益会更多一点,他们有宅地,目前只有百贯一亩,一旦扩城,亩价至少会涨三五倍。
所以通过的土地并购法案,主要就是针对第四类人,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