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承之法,如今也没办法贯彻辨药一节。
许多时候,你在意,药就是对的,你不在意的时候,药才是错的。
医者不能成名成家,书本典籍上的知识就用不完,没必要再去专注于辨药。
理论无非是说法不同而已,真正将中医医理代入西医理论之中,共同之处还是有很多的。
对中医而言,真正的杀招是医药分离。
头部有药学家,中间有精熟药性的药工或是药师,那中医师的路,就好走多了。
但是,真正的跟师学徒,还是不能免除辨药这一关的。
提药工为药师,将药学单独拿出来,应该是可以简化传承的。
许多人,学医一生,可能辨药就在药柜前的一亩三分地。
医药分离,也是将来中医学生的无奈之处,毕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医家、大医家的。
覆碗即愈,也不是说笑的,真正对症的药剂下肚,两三副必然会见效。
这么玩,真是医家来了也没招儿。
科学对中医的绝杀手段,不是以西医的理论去厘定中医。
稍微接触一下辨药,对一般中医师而言也就够用了。
中医医家即为中医的药学家,没了对药性的掌控,加之药材种植上的变化。
最终的结果,简单在家火烤醋炙了一下鳖甲,喝了两剂的药渣,混在一起之后,再煎服一下,病症立消。
但这样的毛病也真是不怎么好找的,因为不懂,所以不好找原因。
更有甚者,药学知识只从书本之中得来,最终也能混成名医专家,这就是中医的沦丧之处了。
这也跟柳爷所说学徒出师,宜严不宜松的道理相合。
“胜利,有这想法你不早说,最近两年山上这边可是汰选了近千孩子下去了。
他们中的许多人,若是改行学药,还是有其前程可言的。”
史老的问题换来了李胜利的无奈注视,对此,史老也只能讪讪一笑了事。
不说补给的事,山上这边汰选的学徒,多半都是态度不端正的。
背功的修炼越是深入,越是能显现性格坚韧在学医之中的好处。
有的学徒背功不差,但不耐久战,入选山上的学徒之后,就开始懈怠。
不仅是成老帮弟子讲过情,史老也是差不多的样子,而李胜利这边却是规矩森严。
因为跟他说的一样,中医是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
别的职业,或许不用活到老学到老,混多几年就可以吃老本了。
但中医不成,不见许多医药大家,坐诊之中也是手不释卷吗?
所以,背功其实并不是学中医最重要的标准,背功后边的韧性才是!
这也是李胜利不能放松的原因,选一批吃老本的学徒出来,那可就糟心了。
山上这边,三次背功不过关的学徒,汰选的目的地就不是山下的函授班了,而是要去下乡。
还是没有赤脚医生证的那种,基本就等同永不续用了。
机会,名老中医们请托,李胜利就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