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呀!一路一路的公交车,看走哪一路呢。”
桐桐就说:“我听家里的长辈说过,那时候坐公交去话化粪站,得在哪个村子口下车来着?”
“化粪站离县城不远,就在县城跟前。那些年远一些,现在这县城朝外扩,都不算是远了。”老头儿就说:“粪运出去太远了,来不及运。只能在下风口,不要花人力跑的太远,也不能离城区太近,味儿太大。得走东南方向,于家村、姚家村那一条线……”
“对!姚家村!”桐桐就说,“我姨奶奶就在姚家村,就是那一户丢了十多口人那个村子。”
“对对对!”老头儿可太知道了,“听说姚大民的媳妇被找见了……他那媳妇当年可是一朵花!他丈母娘是文工团的台柱子。我们小的时候去听戏,那……好听的呢!后来这不是大运动开始了么?唱戏的就是那……牛|鬼|蛇|神,成分不好了。要不是因为这个,李媚那一朵花能被姚大民给采去?”
看看!当年还是个风云人物。
桐桐就一脸好奇,“咋就能丢了一家子呢?”
“肯定是穷极了,出去找活干了,被认给骗了。”这大爷就说,“姚大民当年那跟着闹腾的厉害,后来人家一平反,他傻眼了,得罪人得罪了不少。那些年嘛,他家那么一朵花,又打又锤……在外面钻人家媳妇的被窝……他当年也算是电机厂的工人呢,后来也被开除了,干了不少不是人的事。谁知道是不是他得罪的人报复呢,把他媳妇拐走了……”
显见的,还不知道李媚就是李三妹,是曾经闹的沸沸扬扬的人贩子。
当年离开的时候还年轻,便是丈夫姚大民也没有在电视上认出李三妹就是李媚,是后来拿了四五十岁的李三妹的照片,姚大民才认出来的。
更何况像是这个大爷似得,因着李媚的美貌可能见过一两面的,更不可能还认得出来。
其实再多的,这大爷并不可能知道,多事道听途书加猜测。
但知道化粪站在哪里了,就好办了。
天黑了,两人开车,朝城外走。既然离县城不远,那就只当是出来吃饭走岔路了,不小心给开到城外了。
西南的方向就一条路,路灯明晃晃的,路边的各种招牌显示着大致到了哪里了。
桐桐指了指路边的于家村小学的:“停!”应该距离不远了。
这条路到这里,端走也可以,但有了两条朝左右拐的路。
一边是于家村小学,显然,这边是于家村。
另一边得过个桥,过了桥应该是另一个村子,就是姚家村。
李娜看了看,问说:“朝哪边走?”
“刚才路过看见河边的田里有挖的池塘,下车问问……看这里的池塘卖鱼吗?允许人钓鱼吗?”
李娜想起了,确实路过了。
她跟着老板下车,指了指于家村小学边上的小卖部:“过去问问。”
小卖部多是卖给孩子的,用破砖瓦搭建了半间简易房,开了个窗口对外卖,很多东西上都积满灰尘。
李娜看了一圈,这才指了指可乐:“拿两瓶。”
老板娘对着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这会子拿了脏兮兮的抹布擦了上面的灰尘递了过来。
李娜专门取了整的一百递过去:“大姐,跟你打听个事,我们是路过的,看见有鱼塘。这里的鱼塘允许钓鱼不?”
老板娘准备找钱:“……都是自家挖的鱼塘,不能随便钓。”
“花钱呢?钓上来的鱼我们买走,能钓不?”
“那能呢!要不,你等等,我喊人给你问问。”然后喊家里写作业的孩子:“去问你婶儿,有人想钓鱼,问啥价钱?”
孩子放下笔跑远了,李娜在里面跟老板娘继续聊。
桐桐沿着中间这条路一直走,然后又回头去看于家村小学,她用手里的手电打过去,看了看建筑,这才又回来了,听见老板娘说:“……不让钓,还得叫人陪着时间,顾不上……”
“那就算了吧!”桐桐进去接了一句,喊李娜走。都要出门了,回头问了一句:“大姐,你们这教育抓的很źǵ紧呀,这教学楼不错,盖起来得有十多年了吧……”
八十年代末或是九十年代初的建筑了。这个时间段,农村的村小学,盖了齐齐整整的教学楼?
这老板娘就笑:“是啊!人家捐建的。”
桐桐了然:村子里的小学哪怕不是在村子接近中心的位置,也不该在和另一个村的交界的位置上。放在交界上,那是两个村子共用小学的。
所以,她问:“我小时候来过,这里原来化粪站吧?”
“对!就是在化粪站上建的小学。”
桐桐:“……”果然如此!